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6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无法实施,就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如果教案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就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28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6篇

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学习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词性转变、一词多义的知识;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和方法 在多读的基础上掌握重要的字词;在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施“仁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施“仁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数 四课时。

导入解题

1、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

2、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年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另有辞赋等作品传之于世。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贾谊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才华横溢,作为一个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着强烈的济世为民的使命感。然而时运不济,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张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生事诬陷,被贬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英年早逝,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的天空。贾谊人生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他的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引起后世文人的扼腕叹息。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汉文帝在宣室(注:汉代未央宫里的一著名宫殿名,汉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诸臣商议军国大事)里召见贾谊,贾谊的政治才华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夜半虚席以待贾谊,不是向他去请教治国的策略,反而询问鬼神之事。可见,贾谊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真正的重用。

王勃的“呜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说的也是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毛泽东《贾谊》

在封建专制时代,有抱负、有才华、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遭受莫名其妙的打击而郁郁不得志者,岂止贾谊一人呢!

3、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过秦论》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4.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论: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史论。

文体常识——“论”“说”“议”:

论:着重在是非,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不一定要有许多人,作名词时,“论”是评论或议论。

说: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议:着重得失,结果往往是做出决议;往往是许多人一起交换意见。作名词时,“议”是建议。

诵读感知

1、播放录音。

2、正音。

崤函(xiáo)囊括(náng)连衡(héng)合从(zòng)陈轸(zhěn)

召滑(shào)翟景(zhái)逡巡(qūnxún)镞(zú)流血漂橹(lú)

鞭笞(chī)藩篱(fānlí)隳(huī)镝(dí)践华为城(huà)

瓮牖绳枢(yǒu)氓隶(méng)倔起(jué)阡陌(qiānmò)

赢粮景从(yíng yǐng)锄耰棘矜(yōuqín)銛(xiān)

长铩(shā)谪戍(zhé)度长絜大(duóxié)万乘(shèng)

3、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赋体的句式特点,领会本文铺张扬厉的文风。

诸如: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②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③……,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④……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⑤追亡逐北,浮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⑥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理清文章思路。

⑴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①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②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⑵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①兴起的过程(前三段);②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5、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课文赏析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2、重要字词点拨。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形arr;名,险固的地方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牢固的

席卷下天,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名arr;状,用席子,用包袱,用布袋子

内立法度 名arr;状,对内;法律制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名arr;状,对外;使动,使……争斗

3、思考: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

明确: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崤山、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秦国安全生存且能够发展经济、军事的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外因)。

秦孝公的深谋远虑与雄才大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此时秦国国力尚不足以与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天下诸侯相抗衡,力量还不足够强大。所以,只能偷“窥”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天下,但他已经开始觊觎王室,说明它有野心,可谓一字千斤(内因)。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他开启后代的革除弊政、变法图强的先例,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晚清的戊戌变法等。商鞅变法从四个方面对秦国进行改革:

内立法度:政治上——健全法律制度,有章可循;

务耕织: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夯实基础;

修守战之具:军事上——积极备战,走强兵之路;

外连横而斗诸侯:外交上——采取连横策略,让诸侯互相猜忌,发动战争,消耗实力。

所以,商鞅在秦国全方位实行变法,对外采取消耗诸侯实力的战略,秦国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在诸侯之中均占优势,扩大地盘,壮大力量。

结果: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以看出,秦国从一开始,就使用诈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小结:秦国崛起的关键——天时:周室衰微,群雄割据争霸;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商君佐之。

5、思考: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6、根据板书尝试背诵第一段。(齐背与个别背诵相结合)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那种纵横捭阖、铺张扬厉的气势,体会战国纵横家的文风。

朗读时重点体会以下句式: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③……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浮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2、重要字词点拨。

孝公既没 通“殁“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因,沿袭。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 名arr;状,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会盟而谋弱秦 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爱,吝惜;致,招纳

合从缔交 盟约

之属……之徒……之伦…… 类,辈

赵奢之伦制其兵 制,统领,统率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疲惫不堪

追亡逐北 败逃者

流血漂橹 使动;使……漂

因利乘便 趁??

3、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4、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5、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6、贾谊主要采取那些表现手法从哪些方面来展示秦国的强盛?

明确:对比手法,铺陈排比手法。

一国——多国:一国之士——多国之士;一国之徒——多国之徒;一国之将——多国之将;一国之土地——多国之土地;一国之兵——多国之兵。

结局对比:秦无亡失遗镞之费,宰割天下——诸侯已困,俯首称臣。

7、你认为秦国强盛的主要原因何在?

明确: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再加上延续先王(秦孝公)制定的既定政策——统一全国的雄心,并不因循守旧,在战术上针对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策略,积极主动出击,凭借人才优势出谋划策,才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性,赢得了宝贵的时机。

板书要点。

(三)指导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思考课文第三段主要叙述的内容。

2、重要字词点拨。

奋六世之余烈 功业

振长策而御宇内 举起

履至尊而制六合 踩,动化,登上

威振四海 通“震”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名arr;状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著作;愚,使……愚昧,愚弄

以弱天下之民 使…衰弱,削弱

因河为池 凭借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名化,坚固的屏障

聚之咸阳 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 诚信、可靠

3、思考:本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文字是写其“守”的?

“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4、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四)指导学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思考本段主要内容。

2、解释加横线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余威震于殊俗 边远的地方

瓮牖绳枢 瓮、绳,名arr;动,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带领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兵,兵器;揭,举

天下云集响应 名arr;状,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 背着;通“影”,像影子一样

山东豪俊 崤山以东

3、思考: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五个方面。

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4、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

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目的是什么?

明确: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5、根据板书要点背诵此段。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五)指导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思考本段的主要内容和写法。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arr;动,缩小、削弱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比

非及向时之士也 原来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量,比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相提并论

然秦以区区之地 及其狭小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朝:使动,使……朝拜

2、指出特殊句式。

非尊于……之君也 状语后置

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4、“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秦亡的原因,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

(1)将段中涉及的秦国、秦朝、九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t;”联结起来;

(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中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

①四种力量的对比可表示为:陈涉t;九国t;秦国t;秦朝。

②“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朝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③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是什么?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根据板书齐读背诵。

合作探究

1、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明确:①贾谊生活在汉文帝统治时期。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覆辙。②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2、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它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做出论断的?

明确:概括地说,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具体地说,本文善于叙事具备两大特点:其一是作者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由兴到亡的叙述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至秦始皇七代君王分成四个阶段叙述,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点”,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其二是作者善于概括事实,善于从总的、大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到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在写陈涉时,突出写了他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低下、起义军势单力薄等几个方面,这不仅与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反衬了秦朝灭亡之易,可谓一箭双雕。

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靠论断。论,是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摆出来,在此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理不讲而自明,理少讲却大明。正如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对本文的评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squo;仁义不施squo;之语,便断尽此篇文字。”这个评语是非常精辟的。

3、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秦国和秦王朝的对比:秦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仁义的表现,逐渐强大是必然的结果。秦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仁义灭亡也是必然。这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了秦国历代君主“因遗策”,实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提出论点做准备。其次拿秦国和陈涉对比,突出双方的地位、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然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在与秦国“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和九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实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论证的强大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4、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明确: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

总体看,这种由对偶形成的排比,有两种类型:一是运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组成排比,如第1段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吞并”之意,却无板滞之感;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排比,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四句,强调秦国国力日盛、疆域日广。

拓展延伸

1、如何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比较贾谊的“仁义”与孟子的“仁政”。

明确: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贾谊的“仁义”除了包含孟子的“以民为本”思想也外,还包含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民不聊生,秦统一天下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当秦王朝建立之后,严刑峻法,暴政天下,这便背离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仁义”?

明确:新的领导集体建立之后大力反腐倡廉,建立养老保险机制,深化改革开放,医疗体制改革等等,都是施“仁义”的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本着“以民为本”的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带领中国人民走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篇2

一 教学目标

透过服饰看王熙凤

二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王熙凤的服饰进一步了解王熙凤

三 教学时数

15分钟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与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主要是透过什么来初步判定一个人呢?衣服长相还 是? (生答)

恩,大家都回答的非常好,那么今天我们就透过服饰来分析一下黛玉眼中的“神妃仙子”——王熙凤

(二)研读分析

曹雪芹是“江宁织造”的后人,对服饰描写别具一格,他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每个人物的服饰描写都服从于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格,而且有一定的美感。分析服饰描写,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首先,我们来找出王熙凤服饰描写的句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服饰来进一步了

解王熙凤。

1、 我们先看这些服饰的颜色(大家从文中找出颜色词语):金、赤金、豆绿、玫瑰、缕金、大红、五彩、石青、银、翡翠。这些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答)【凤姐服饰的颜色张扬,略带收敛。凤姐头饰金色为主,衣服色泽基调是红配绿,色彩对比强烈,显出了人物较为张扬的个性。但外衣的石青色和宫绦的豆绿色又缓冲这份张扬。反映出凤凡事争强好胜的个性,同时她也懂得掩饰收敛。虽说石青色缓和了这份张扬,但是却遮掩不了她的野心。《大清会典》规定:从皇帝、后至王公大臣,其礼服(即衮服、龙褂、朝裙、补服等)一律用蓝或石青色。所以清朝贵族崇尚蓝和石青色,贵族阶层里,都以石青色为贵。石青色虽然不是那么绚丽耀眼,但却能体现出一种贵族气息,能够达到炫耀自己地位的作用。】

2、 接着我们看下王熙凤服饰的材质:金丝,八宝、珍珠、珠玉、玉、洋缎、鼠皮等。凤姐的饰品全是八宝、珍珠等,极尽奢侈和华丽。同时,凤姐衣服的面料很昂贵,不是“洋货”便是“皮货”;而且纹样与做工讲究,就看“刻丝”,用熟的蚕丝做纬,生的蚕丝做经,熟丝是彩色的,生丝是单色的,然后用丝平织出图案花纹……华贵精美,符合她的贵族少奶奶的身份,同时也透露出她对财富的热衷与追求。

3、 (典型)不知大家注意到“五凤朝阳挂朱钗”这个饰品没,“五凤朝阳”是钗形,“挂珠”是钗上垂饰的珍珠,连缀于凤鸟的衔口上。这件首饰引人瞩目和联想。“朝阳五凤”正好与王熙凤字中的“凤”吻合,“凤”为百鸟之首,暗合了凤姐管家主子的地位,也显示了她的权势与霸气。你们也可以用同样的道理来分析“盘螭璎珞圈”。我们从颜色、材质、做工图案等方面可见凤姐在服饰上煞费苦心啊。茅盾先生也曾说:“人物服装的描写不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应该为描写服装而描写服装。”而中国古代的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衣冠服饰既可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也可以折射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思考下,为什么她要如此精心设计自己的穿着呢?

?王熙凤的服饰,表面是在于表示隆重地迎接黛玉,实际上其主要目的在于炫耀其地位、身份、财富和手中拥有的权力,从中也折射出其独特的心态。】

①向初来乍到的黛玉炫耀其身份、地位、与贾母的特殊关系。王熙风高贵的出身——大家闺秀,“金陵王”之千金;在贾府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贾琏之妻,王夫人内侄女;深得贾母的宠爱,与贾母的关系非常特殊——众姑娘都不敢妆饰奢华而她却敢妆饰奢华乃至俗不可耐,众人在贾母面前“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而她却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在贾母面前说笑随意,打情卖俏,“放诞无礼”。这些无形的身份、地位、特殊的关系,或通过王熙凤的言语流露出来,或通过王熙风的服饰显现出来。在此王熙凤的衣着服饰可以说就是她的地位、身份的物化,“处处留心,事事小心”的黛玉定能体察王熙凤这身“打扮”的奥妙及其用意。

②向黛玉炫耀她的财富。“东海缺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熙风娘家(王府)经济实力之雄厚可想而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她婆家(贾府)财物之丰富由此可见。至于王熙风本人的财富有多少,从她披金挂银、戴珠缀宝的服饰中略见一斑。同时,王熙凤又是贾府财物的实际支配者,贾府财物任其挥霍,或假公济私、据为已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虚荣心极强的王熙凤来说,财富之多不便直言相告,但又得设法让黛玉知道,因此,她只好借助自己的服饰炫耀出来,让黛玉有所察觉。就此来看,王熙凤的服饰正是炫耀其财富的金字招牌、无声的广告。

③向黛玉炫耀她所拥有的权势。在贾府对财物,王熙凤可任意调拨挥霍,这是财富支配权;对“丫头老婆们”她可以颐指气使,随意处罚,这是治人权。集财产支配权、治人权于一身,可见王熙风权力之大,权势之盛。为了更好地揭示王熙凤所拥有的权势,作品除了通过王熙凤的语言外,还通过王熙凤的服饰表露出来,王熙凤此时此境的服饰正是她所拥有的权势的象征。同是生活在贾府的“姑娘姊妹”,为何贾氏三姊妹的“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唯有王熙凤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究其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拥有王熙凤那样大的权力。王熙凤能支配贾府的财物,爱怎样就怎样,不需要经过他人之手。而贾氏三姊妹则不同,她们所需之财物,必须经过王熙风这一关,要仰王熙凤之鼻息。王熙凤想给就给,想不给,只要找个托辞就可不给,贾氏三姊妹也奈何不得。从这点上看来,王熙凤这身奢侈华丽的服饰正是无声地炫耀了她所拥有的权势。黛玉初进贾府,看到贾氏三姊妹“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而“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王熙风此时却一身“与众姑娘不同”的“打扮”。论条件,贾氏三姊妹同样拥有王熙风的条件,可她们三姊妹却没有王熙凤那般打扮,原因何在?除了贾氏三姊妹在贾母面前不敢如王熙风这般“放诞无礼”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们不像王熙风那样有“心眼”。作者对贾氏三姊妹的妆饰描写只是轻轻地一笔带过,而对王熙凤的服饰进行浓墨重彩地详描细写,一方面是借贾氏三姊妹的妆饰来衬托王熙风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就是让读者从王熙凤的服饰中更好地认识她不但生活奢侈,而且恃宠

骄人、争强好胜、颇有心计等。

(三)总结

本堂课我们透过服饰来看王熙凤的形象,我们看到了王熙凤极尽奢侈的、颇费心机设计的服饰,同时也了解了王熙凤这样处心积虑设计服饰的目的。从而看到王熙凤生活奢侈、恃宠骄人、争强好胜、颇有心计等人物形象。

(四)板书设计

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篇3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

1.湘西少年: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军旅生涯:1917――1922

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清乡所见》)

3.抒情诗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4.被流放的歌者:

“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用笔者求其有意义,有作用,传统写作方式以及对社会态度,实值得严肃认真加以检讨,有所抉择……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squo;思squo;字起步,此时却必需用squo;信squo;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载《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并批判道:“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我”在什么地方?寻觅,也无处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么?我写的全是要不得的,这是人家说的......我终得牺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这里,本来即是为孩子在新环境中受教育,自己决心作牺牲的!应当放弃了对一只沉船的希望,将爱给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张兆和的信)

1949年的春节刚过去几天,早晨,他开始实现这一悲壮的举动,被儿子制止了。儿子走后,他又用几种方法寻求解脱,幸好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小舅子张中和及时来到沈家,解救了他。或许是天道未泯,一代大师本不该如此离开人世;也许是天意轮回,中国的文物研究注定需要此人。不管怎样,沈从文侥幸逃过了这次命运的劫难。在我看来,这是他个人之幸,更是国家之幸。

在医院,他仍然处于极度的精神错乱中,把戴着口罩的医生认定为伪装的迫害者。出院后,不断有朋友来看他。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从紊乱中解脱出来,变得安静了。

一和好的音乐对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认输。它是唯一用过程来说教,而不是以是非说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师。一到音乐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们一样,整个变了。我似乎是从无数回无数种音乐中支持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当前从一个长长乐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乐的滋润,心灵豁然洞开,沈从文已领悟到了生命的深层内涵:“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沈从文别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充满感情地写道:“我还记得兆和说过,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静,看样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尽了自己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他的确是这样。我多么羡慕他!可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终有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甜酒•苦酒――沈从文的爱情生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在中国公学,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

“squo;萑苇squo;是易折的,squo;磐石squo;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squo;萑苇squo;,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squo;磐石squo;。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沈从文曾跟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亲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后,张兆和即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县;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回故乡凤凰,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一部分洒向沱江清溪之中……

二.大师经典――《边城》

1.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愁人的美丽:温暖而哀伤

我坐在后舱口稀薄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帐。原来我离开了这个地方已十六年。想起这一堆倏然而来飘然而逝的日子,想起这堆日子中所有人事的变迁,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象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象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squo;知识squo;,如今给我的却是squo;智慧squo;。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面前万象百物,对拉船人和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的情感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我仿佛很渺小很谦卑,对一切有生无生似乎都在向我伸手,且微笑的轻轻的说:squo;我来了,是的,我依然和从前一样的来了。我们全是原来的样子,真令人高兴。你,充满着牛粪和桐油气味的小小河街,……很可喜的是我们还互相认识,因为我们过去实在太熟悉了squo;。”(《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他深深感受到的东西,竟如刻骨铭心一般并且顽强地渗透在他的《边城》等作品之中。他对那些不能真正体味他作品的“城里人”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他的作品背后却又有着极现实又极恒定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一些人生的基本形式和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比如说隔膜。沈从文小说的表面生活是平和的,温情脉脉的(《边城》呒终处在一派淳朴之气中)。然而这淳朴之气下面,却是深深的隔膜(几乎是“存在主义”的隔膜)。顺顺与二老的隔膜,二老与大老的隔膜,二老与翠翠的隔膜,二老与老船夫的隔膜,老船夫与顺顺的隔膜,老船夫与翠翠的隔膜,翠翠与整个世界的隔膜(甚至对她自己都有隔膜)……注定了一切都将在悲剧中了结(一种比啼哭与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剧)。沈从文以为朱光潜先生对他所作的断语最在本质上:深心里,是个孤独者。这种孤独感散发在《边城》的字里行间。《边城》,这“边”字,就有了一丝孤独。作品一开头:“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孤独便又深了点。那独立山头的白塔,那类似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渡口景象,那一幅幅黄昏与夜晚的凄清幽远的景色……无一莫把孤独托现出来。作品背后,是一个无底的企盼(张德蒂的雕塑《边城》以翠翠的盼望做画,极传《边城》之神)。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的简单介绍,为我们了解“边城”做了一点铺垫工作。但对一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作品来说,我们所做的仅仅是个开始。一部伟大的作品是要用尽一生去阅读、体会、沉思,使我们在生命历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有一盏心灵之灯相伴左右。今天,我们继续前路,通过对所选部分做出简要的分析来聆听大师。

二. 布置问题

(一)写了什么

1.阅读预习提示,指出小说“写了什么”?

明确: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

2.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

明确: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

3.这些“爱”中所突出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

(二)怎样写的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明确: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2. “薄薄的凄凉”――隐约的内心波动,无法勃发。

“胡思乱想”――摆脱不掉的情思,莫名其妙。

“忽然哭了”――无处言说,人情质朴。

心上沉重――入情渐深

轻飏的梦――爱有所属

梦外人生――傩送的爱

柔软的芦管――翠翠的爱

又摘虎尾草――心有所属

3.什么样的爱

明确:纯净 平等 真挚 自然……似乎是超越人间,可又是深埋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谁不希望一场纯净的爱情。

比较: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上邪》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简•爱》:“你以为我穷、不美,我就低你一等?你错了。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同样穿行过坟墓,同样站在上帝的脚跟前,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简这样对罗切斯特说。

?呼啸山庄》:(凯瑟琳在与女仆交谈):“我在这世上最大的苦恼,就是希克厉的苦恼;他的每一个苦恼,从刚开头,我就觉察到,切身感受到了。我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它一切都毁灭了。独有他留下来,我依然还是我。假使其它一切都留下,独有他毁灭了,那整个宇宙就变成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

?大话西游》:曾经有一分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花样年华》: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的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4.祖孙之爱:

关怀:祖父对翠翠无时无刻的挂怀;翠翠对祖父的依靠

5.兄弟之爱:

尊重:竞争

总结:

柔情似水,这里,柔情是一种最高贵也最高雅的情感。作者用最出神的笔墨淡然写出一份柔情,对现实进行过滤或裁剪,或根据心的幻想去营造一个世界。我们要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让我们一起去感应,去享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而温暖,它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干净起来,敞亮开来……

但当你合上书本,世事纷沓而来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阅读《边城》的那个场景那个瞬间是那样的不真实,仿佛是一段偷来的并不属于你的时光……于是,你摇摇头,笑了。

?边城》的意义:这美好的柔情也许只能存在于古老的湘西,那偏远的边地;这美好的柔情深埋在每个人的心底,那心中的一个角落。

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哀怨的感情基调及朦胧迷离的艺术境界;体会李商隐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李诗神秘的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强调美对人精神的涵养作用,鼓励学生注重提高审美的境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哀怨的感情基调及朦胧迷离的艺术境界;体会李诗神秘的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寻找突破点、切入角度理解诗歌,即“理解诗歌的多义性”;体会本诗非写实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2、文学常识。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河南沁阳人。李商隐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锦瑟》这首诗流传最广、影响、争议最多、晦涩难懂、众说纷纭,被人们称为“斯芬达科斯之谜”、古典诗歌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二、赏析诗歌

(一)初读,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无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地)

可(难道,哪能)

惘(wǎnɡ)然(迷惘,茫然)

用现代语句翻译诗歌:锦瑟琴为什么要有有五十根弦,每根弦都让我追思美好青春。我曾经像庄周梦为蝴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我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伤心托付给杜鹃。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着,过去生活的图景如同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这种悲欢离合的感情岂待如今追忆时才有,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3、讨论:初读这首诗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诗人想表达什么?

指导提示:压缩诗歌,抓诗眼,感诗情。

压缩成七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压缩成五绝:锦瑟五十弦,弦柱思华年。此情可追忆,当时已惘然。

再压缩:锦瑟弦,思华年。(内容诗眼)可追忆,已惘然。(情感诗眼)

4、小结:诗人看到锦瑟,听到锦瑟幽幽的旋律,不由想起了自己青年时代。那是一段多么美好而又感伤的回忆啊,可是往事却如一片云烟,令人难以真切把握。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

(二)再读,析“此情”

1、朗读中间两联,掌握四个典故。

①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庄周梦中蝴蝶快乐

梦后怅然

诗人早年及第娶妻仕进快乐

现在发妻早逝沉寂下僚怅然

②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鳖灵),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

望帝国家生命哀伤

诗人青春爱情哀伤

③鲛人泣泪: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④暖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珠玉沉于海埋于土泣泪生烟

诗人沉寂下僚半世蹉跎自伤自怜

年少时玉生烟今日珠有泪

2、分析重点词语,探讨“此情”。(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①“迷”——迷恋、痴迷、入迷、迷失;“梦”——理想、抱负、恋情、美好的时光等等。此情实为一种迷惘之情。

②“托”——寄托、托付(生而不能,死则续梦);“春心”——伤春之心,不忍逝去;爱情。此情实为一种怀恨、执着之情,也可为一种殷切的思念之情。

③“泪”——遗珠泪,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被人识,深情无人领会。此情实为一种伤感、悲伤之情。

④“烟”——暖玉烟,可望不可及,幽微飘渺无法把握。此情实为一种无奈、嗟悼之情。

3、小结: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无奈,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会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

(三)三读,悟诗情

1、请结合李商隐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试着探讨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具体的事情而如此哀怨悲痛。(开放题,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

李商隐才华横溢,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牛党成员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与李党成员王茂元的女儿相爱成婚,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从此仕途坎坷,壮志成灰,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

本诗作于诗人晚年,此时李唐王朝气息奄奄,作者经历宦海沉浮壮志成灰,妻子也已早亡。他一生的回忆,一生的苦心孤诣,一生的诗,一生的情,像一部高度浓缩的写意默片,都在这首《锦瑟》中了。后人认为此诗是李商隐的压卷之作。

有人说,《锦瑟》是中国诗歌解人最多、争论、聚讼最繁的一首诗,古往今来解读这首诗的作品不下数百,解读的派别多达十余种。晚唐以来留有姓名的解家就达百位以上。

关于《锦瑟》的诗意,最新的资料总结竟达十四解以上,大致包括令狐青衣说、音乐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哀唐室衰亡说、诗序说、情场忏悔说等。

相思说:思念恋人不能相聚的痛苦。看到“瑟”,想到琴瑟和谐的恋情。看到“锦瑟”,想到恋情的华美。锦瑟,你为何无缘无故有五十根弦,如此华美、丰富,每一弦、每一柱都勾起我对恋情的记忆。感觉幸福、遥远又迷惘。像庄生梦蝶一样如梦如幻,像望帝化鹃泣血哀啼一样执着和凄美。感觉恋情如沧海明月中鲛人哭泣的眼泪化成的珍珠一样晶莹、纯洁,又如蓝田暖日里美玉所升腾的缭绕烟云一样可望不可及。多想把这份记忆珍藏,可在过去恋情发生之时就已迷惘!

悼亡说:对亡妻的深切悼念之情。“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

自伤说:诗人独自哀伤之情。锦瑟呀,你为何要有五十根弦,如此华美、丰富,每一弦、每一柱都让我想起过去的青春年华。感觉是那样美丽、虚幻、飘渺、伤感。自己曾如庄生梦蝶一样追逐美好梦想,曾如让贤亡国、化鸟悲啼的望帝一样执着。可理想未能实现,自己如沧海朗月中的鲛人泣泪为珠,虽然是沧海遗珠,未受重用,未展抱负,但依然如明珠一样,闪亮依旧,晶莹依旧,纯洁依旧,丝毫不减高洁节操!可毕竟美好年华和理想如蓝田暖日中的美玉升腾缭绕起来的烟云一样可望不可及。年华和理想多么美好,真想永远珍藏,只是当时心中已是迷惘一片,而现在才终于明白。

李商隐的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长期的失意。但他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套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否则,李商隐的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就都可当做政治诗读了。个人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当然,诗歌欣赏本就是“仁者见仁”的愉快活儿。有自己的观点,并能说明理由就行。

2、小结:《锦瑟》,像一座美轮美奂的迷宫,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惊叹心驰,却寻不到进入的路径,他们一开始便迷失在路口,惝恍猜测,未知所踪。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写: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清朝诗论家、一代诗宗王士禛也在诗论中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虽然这首诗的主旨我们无法确定,但是一千多年来它依然深深的吸引众多读者,每个人似乎都能在这首七律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感情寄托。王蒙先生就曾说:“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总之,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篇《锦瑟》。

(四)四读,体美感

1、梁启超先生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样化的,神秘的。”张中行也说:读这首诗“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

2、思考:诗歌中间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他们又是如何体现丰富的情感的?

明确:这两联的手法和首尾两联不同,不是直抒胸臆,而是“立象尽意”,所立的意象,不是单独的,各个意象之间隐含着和谐的关系。蝴蝶和杜鹃,庄生和望帝,属同类,通过“晓梦”、“春心”将之深化到梦中和心中,就不是一般的,而是心灵的画图。同样,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在时间上是一早一晚,在空间上是一海一陆。在色彩上冷暖交融,而在情调上则是珠泪之悲和如遇寒而雾,这是联想的统一。而且此联表面上与前联不相属,但在意脉上渗入了“可望不可即”的性质。照应了首联的“思华年”,又为“成追忆”作了铺垫。这样,就以静态的画图沟通了首尾两联意脉的律动。使得全诗不但统一和谐起来,而且将意象和抒情、视觉和心像、静态和动态丰富统一在圆融的意境之中。

象征的手法;跳跃的逻辑;联想的统一;写意的手法,朦胧美。

三、总结延伸

1、诗歌总结:

诗歌内容: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诗的情感: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

艺术手法:用典,象征,联想

李商隐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和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完全不同与白居易强调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而且留给读者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是空前的。直到清朝,西方的很多文化进入中国,对此才有了“唯美主义”这个西方人发明的标签。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朦胧诗派

2、《红楼梦》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里,宝玉对黛玉诉肺腑后,二人感情笃定。假设黛玉题帕,会送李诗的哪一联给宝玉呢?

参考:第一种看法:送颔联——美好的爱情像蝴蝶梦一样朦胧而又浪漫,令人神往迷恋;一片思慕春心付与悲啼的杜鹃,绵绵不绝。既能表现黛玉的痴情与忠贞,又蒙着一层悲剧色彩,与原著相符。

第二种看法:送颈联——宝黛奇情,有还泪说。那月下沧海的鲛人分明是黛玉的化身,爱情不为礼教认可,孤寂伤感,夜夜流泪成沧海。蓝田美玉也能预表宝玉,纯洁,有才华,埋于山中不外现。两句表达了高洁的感情,是爱慕,执着,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婉的。

3、课外阅读李商隐的两首《无题》,体会其诗歌的艺术风格。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篇6

激发情感写出真情实感

"兴趣是的老师。"这句话永远是教育的真理。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在作文教学就能讲出真话,道出真情,作文也写得有血有肉,不再干巴巴的了。

有一次要求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表达出真情实感。在教学这篇作文时,我采用了"先激发学生感情,再引导学生讲出真话"的教学方式,结果取得了成功,学生的作文展现了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读来不禁令人心灵为之触动。

教学《我想对你说》这篇作文时,我先从分析作文题目入手。

我说:"你们长这么大了,父母养育了你们十多年,老师教导了你们五年,你们难道没有一句心里话想跟他们说吗?对他们,你们有一种怎样的看法?有一种怎样的感情?是喜欢?感激?还是讨厌?同情?今天就用笔来写一写,把你们想对这个人说的真心话全讲出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接着,我有感情地读了几篇范文,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哦,我想说的也正是这些。

读完后,我再发几篇范文下去让学生自己看,体会写法。

接着,我再让学生自己说。

最后,才让学生动笔。这次作文,学生写得很顺,感情也很强烈,都向对方谈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有对老师提建议的,有对妈妈说悄悄话的,有劝告同学的,也有批评爸爸的------看着这些真情流露富含童真的话语,你的心灵真的会不禁为之一动优秀作文教学案例优秀作文教学案例。这次作文是本学期最成功的一次。

激发写作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讲出真话,写出真情,我想这应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反思: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最重要的。教师只有因势利导,才能让学生入情入景,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案例抓住了"导"去进行教学。先从范文入手,找出别人成功的地方,通过讨论总结出写作方法,再出示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这等于给学生降低了写作难度,令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才让学生谈自己想写什么内容,引导他们怎么写,可谓水到渠成。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6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6篇

高中语文组学习计划6篇

五年级下技术教案8篇

五年级健康教案5篇

高中语文工作总结模板6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作文7篇

五年级语文七单元作文5篇

五年级下技术教案精选5篇

高一必修一工作计划7篇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最新6篇

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