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详细计划和步骤可以引导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提前制定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下面是28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春望》优秀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春望》优秀教案篇1
一、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春望》
1、听录音,自由朗读。
2、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联想、想象: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
6、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背诵。
三、学习《登飞来峰》
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3、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学习《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自由读诗,讨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张什么?
4、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习)到底应该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习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最高层各领风骚数百年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习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1)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诗五首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春望》优秀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如何学习诗歌?
第一招:多读--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
2读出重音和节奏
3读出疑问
第二招:多思--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四、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五、中考链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春望》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
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
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春望》优秀教案篇4
一、朗读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老师板书:朗读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春望》和《过零丁洋》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1、生甲朗读《春望》;生乙朗读《过零丁洋》
2、老师评价指点
3、学生齐读《春望》《过零丁洋》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春望》吟读一遍。(老师示范吟读《春望》)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春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春望》)
师:“深、心、金、簪”是押韵的。
(学生齐吟《春望》)
师:评价吟读的效果,对重点的句子作好指导,然后: 再次吟读《春望》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过零丁洋》。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过零丁洋》——老师评价指点吟读——齐声吟读
二、译读
老师板书:译读
师: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春望》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一句,老师示范一句)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国都已破,山河依旧,那春天的京城呀,满目荒凉,杂草丛深。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感伤时事,鲜花流泪,那清脆的鸟鸣声呀,如泣如诉,闻而惊心。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漫天烽火,阳春三月,那漫漫的长道呀,一封家书,片纸万金。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缕缕白发,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发呀,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零丁洋》。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星”、“萍”、“丁”、“青”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那么怎样翻译仍保证押韵呢?想一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生:……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生: ……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生: ……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
师再范译一下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
三、背读
老师板书:背读
师: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同桌商量一下。然后大家说一说。
(学生商量、讨论——交流回答 )
师: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四、说读
老师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师:你看“国破山河在”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这就要有丰富的
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行这样的“说读”——
诗人啊,
你看现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阳春三月,鲜艳的花朵吐露芬芳,清脆的鸟鸣婉转悠长,但如
今你国破家亡,美丽的花儿,令你不禁落泪,无心欣赏;悦耳的鸟鸣,让你心惊,更添
离别的惆怅!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零丁洋》,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刚才同学们说得……。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作业:
组长组织,同组同学之间说读《春望》,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春望》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习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春望》优秀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习方法】诵读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读出诗韵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三、读懂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四、感悟诗情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马进林
《春望》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2、 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诗歌的.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1、字正腔圆
2、读出感情
3、辅以技巧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听教师范读,思考你联想到什么?试着描述画面
三、 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
(一) 走近诗人 走进历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这首《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二)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例:“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
(三)融情诵读 产生共鸣
安史起狼烟,
国破不长安。
感时泪四溅,
亲人何日还。
四、 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 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 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小结:
赠君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春望》优秀教案7篇相关文章:
★ 竹的教案优秀7篇
★ 散步教案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