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的事迹5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细节,是写事迹材料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描述,我们可以通过优秀的事迹知道努力的方向和意义, ,下面是28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奋斗者的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奋斗者的事迹5篇

奋斗者的事迹篇1

成功之路从来都是布满荆棘的。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李桓英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到上百万美元防治经费,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镇,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1989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汽车翻越雪山时突然打着滚掉进了十几米深的山沟里,等她苏醒过来,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她的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

伤成这样,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继续投入了工作。她不是没有在心里叫过苦,只是她始终觉得,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无比坚定地走下去。

李桓英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可她仍然精神矍铄地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为的就是早日实现彻底消灭麻风病的理想。

她带领麻风病研究课题组的同志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麻风病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在麻风病的传播方式、发病机理、检测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突破,在麻风病传播链的研究、麻风病高发区预防措施的研究以及麻风病基因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新的成果,为彻底消灭麻风病而不懈努力……

奋斗者的事迹篇2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成就“钻一行精一行”的精彩——布茹玛汗·毛勒朵等10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光荣入选2024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她们的先进事迹彰显建功新时代的巾帼力量,勾勒奋斗女性的最美剪影。

热爱祖国对党忠诚

守护边疆,播撒爱国种子——

在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用双脚丈量祖国的边境线。数十年来,她亲手在帕米尔高原刻下10多万块“中国石”。

如今,布茹玛汗的儿女们也成为护边员。“我们全家用脚步丈量祖国神圣领土的决心不停,巡边护边的信念不改,心系祖国的爱国之情不变。”布茹玛汗说。

赤诚报国,心系人民健康福祉——

“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是我的根,我绝不能忘本……”每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回国,李桓英总是这样坚定地回答。

20世纪50年代,她谢绝世界卫生组织挽留回到祖国,将国外先进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疯狂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可控、可治。2016年,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同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传承红色家风,赓续红色血脉——

甘公荣是“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三女儿。几十年来,她时刻谨记父辈“一心为公,恪尽职守”的嘱托,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家风。

她热衷扶贫帮困,先后成立龚全珍工作室和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募集资金帮助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她传承红色基因,为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授课,讲述父辈艰苦奋斗的故事……

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家长口中的“秒回校长”,同行眼中的“种子校长”……每一个亲切的称呼,都如同一枚闪亮勋章,映照出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的育人初心。

她创建全国首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以情育人促进品德养成,她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主张因材施教呵护学生成长……吴蓉瑾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被称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典范”。

“科研是长期的艰苦奋斗,不是一时的光环、激情与承诺。”对此,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胡海岚深有体会。

2008年,在国外拥有独立实验室的胡海岚回到祖国,扛起我国系统神经科学领域的大旗。

揭示个体参与社会竞争及“胜利者效应”的神经调控机制、创新单细胞活性双标记技术……胡海岚的付出,让中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

她们的身影在科学征程上砥砺前行,唱出新时代中国女性的铿锵之歌。

2019年,第34届国际超级计算大会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担任大会主席。

五代银河、两代天河超算系统研制骨干,代表团队六次站上世界超算最高领奖台……卢宇彤的成绩单,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高精尖成果,更展示着中国女科学家的风采和担当。

“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国家战略,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卢宇彤曾说。

大国重器、尖端科技,她们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作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关欣投身国防事业20余年。

她的科研成果,为国防教育、舰载航空兵战斗力生成和海军信息对抗装备转型作出突出贡献,为我军在海战场装上了先机制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扎根基层艰苦奋斗

“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秉持这样的信念,北京姑娘路生梅,扎根陕西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一干就是50多年。

为了让山沟沟里的老乡们及时看上病,她白天接诊、晚上点着油灯自学,迅速成长为全科医生;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第一个正规儿科;她给患者开几毛几分钱的小药,巡诊走遍小镇乡村;她自愿“超期服役”,退休后拒绝高薪聘请,义务接诊患者超15万人次;面对疫情,年逾古稀的她写下请战书,递交1万元特殊党费……

路生梅说,毕生坚守只为兑现誓言,“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群众心中,感念着她们的无私奉献;脱贫路上,活跃着她们的奋斗身影。

杨宁,这个“85后”大学生村官,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拔掉穷根。

作为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她的扶贫之路充满艰辛,却从未被困难挡住脚步——悄悄卖掉婚房垫付种子肥料资金,创新“稻+鸭+鱼”共作模式种植紫黑香糯,建设扶贫加工车间,成立“苗村倌”电商服务中心……依托原生态资源优势,走产业发展道路,江门村旧貌换新颜。

“发展产业关键要‘接地气’。”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带领企业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从实施产业扶贫计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到成立田间学校,帮助农户变身技术能手;从带动开展规模化养殖、种植,帮助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到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第六产业园”……精准对接,深耕基层,她帮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我们会以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尹建敏说。

奋斗者的事迹篇3

杨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10年,她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江门村,带领乡亲们努力拔穷根:创新“稻+鸭+鱼”共作模式种植紫黑香糯,带动村里年收入300多万元;联手大学生村官成立“苗村倌”电商服务中心,帮助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900多万元;出资建设扶贫加工车间,创建“苗阿嫂”“苗阿公”品牌,村里产业覆盖率达100%。2020年,江门村实现94户326人全部脱贫。

“未来,我要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继续贡献青春力量!”杨宁说。

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还有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2018年,尹建敏为当时的深度贫困地区东乡族自治县和漳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种羊2.1万只,带动8个乡镇、6个合作社开展规模化养殖。她还新建8个黑木耳种植基地,吸纳350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为建档立卡户分红865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费142万元。

乡村振兴的道路,见证了她们的不懈引领,也见证了她们的医者仁心。

37岁辗转多地回到祖国,57岁投入麻风病防治工作,95岁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等地的偏远山区,曾经4次遇险,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要把学会的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如今,百岁高龄的李桓英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年轻一代的医务工作者。

同样坚守在医疗卫生岗位数十年的,还有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

1968年,路生梅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工作。看到佳县落后的医疗条件,她许下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用心守护革命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路生梅白天接诊患者,晚上刻苦学习,迅速从一名专业儿科医生成长为全科医生,并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退休后的20多年里,她依然坚持每周在县医院和中医院义务坐诊,接诊患者超15万人次。

奋斗者的事迹篇4

吴蓉瑾常年推动情感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张呈君图9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吴蓉瑾“时代楷模”称号,她的事迹打动了社会各界。“‘铁人校长’‘云朵妈妈’,这些温情代号的背后是用真心换真心的教育付出!”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语文教师杨璐说,她要学习吴蓉瑾的大爱之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师范生陆晢文认为,当一名教师走上讲台,便成为了一道光,不大也不亮,却足以照亮这方寸之地,“我想,吴蓉瑾校长便是那道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专业2020级师范生孟婷丽感慨:“吴老师的事迹如黎明时的第一缕阳光,让初入师范却迷茫的我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师心相承,师魂相继,孟婷丽相信,“那道光将一直照亮我的未来教师之路!”

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郑琰说,吴蓉瑾被评为时代楷模是名至实归,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事业。

曾受卢湾一中心小学委托管理的奉贤区江海第一小学校长褚红辉说,从2009年开始,卢湾一中心小学与奉贤区江海第一小学开始结对,当时结对了两轮,一共四年。在这期间吴蓉瑾将她的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注入了江海第一小学。在她的引领下,该校不断提升办学质效,成为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

时任贵州省赤水市元厚小学校长、现任中国工农红军贵州赤水耿飚将军红军小学校长何中远说,吴蓉瑾是一位立说立行的好校长,自和上海市卢湾一中心小学建立帮扶关系后,她亲自调度,共同建立“一校一课表”的方式推进帮扶工作。她带领团队到赤水对学校教学管理、上学科示范课、教学研究、艺术教学等进行指导。通过培训,该校教育理念得到更新,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班级管理更科学、更高效,班集体更加团结,积极向上。

奥运冠军邹市明介绍,认识吴蓉瑾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她始终把学生的事作为头等大事,“希望我能够将奥运精神带到学校,看着她诚恳的表情,我被打动了。”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代蕊华表示,吴蓉瑾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员,她工作在小学、视野在中国、格局在新时代,是他们所期待的新时代的大先生。

奋斗者的事迹篇5

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从此,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怨无悔;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不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李桓英说:“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来到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这一次,她又坚定地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李桓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她说:“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她的赤诚爱国之心。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16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20世纪70年代,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当时的医务人员头戴防护巾,身穿隔离衣,手戴胶皮手套,场景令人恐惧……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样子,李桓英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麻风病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

并耐心地开导:“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了,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后来,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

李桓英说:“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16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

奋斗者的事迹5篇相关文章:

大学奋斗的演讲稿5篇

奋斗的励志演讲稿参考5篇

青春与奋斗的作文通用5篇

奋斗的青春演讲稿800字5篇

奋斗青春梦想的演讲稿5篇

成功在于奋斗的演讲稿5篇

奋斗的征程演讲稿5篇

谈奋斗的演讲稿精选5篇

青春努力奋斗的作文5篇

对奋斗的演讲稿参考5篇

奋斗者的事迹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7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