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和观点,撰写一份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理解的一种具体化表达,以下是28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趣的读后感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趣的读后感篇1
帮赵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赵普曾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果真如此吗?仔细想来也不尽然。自古以来熟读《论语》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赵普那样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过,赵普的话也很有道理,同样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和庞鹃的之间差距怎么会那么大呢?做为一个好学生赵普从《论语》里肯定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那么这本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呢?
想想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了解还只限于初中课本上的几句话,真是有点儿惭愧。但要读通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有些困难,更不要说对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虽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却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机会和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论语心得》问世以来,既有赞誉,又有指责,仔细想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评论越多,越说明的她的书影响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从书中筛选着,比较着,分析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对于《论语》一书的见解告诉了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难实现了,所以经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迂腐和虚无漂渺,想让其成为人人遵守的信条太难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乐土。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论语》趣的读后感篇2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为学而、为政、里仁。共20篇。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又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所以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读《论语》时觉的几则特别好,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理解的是: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自远方来你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懊恼不是君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是说,温习旧知识总中可以发现新知识,那么你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
我从《论语》中体会到怎样做君子,君子就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不懊恼。动口不动手。小人恰恰与君子相反更体现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运用到《论语》中的句子,比如:有人总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情却做不好,就有人劝他:“欲速则不达”。当有家长带孩子出去看到两种人,一是贤人,一是不贤的人。于是家长对孩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见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到与他看齐,见到有缺点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以便改正错误。
?论语》是我国的一大名著,我不但要认真体会,而且要行动起来,做一个像孔子一样对国家有大贡献的人。
《论语》趣的读后感篇3
暑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从书中我认识了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从他们的`语言中,让我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学习。
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又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读《论语》,使我受益匪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他将伴随我成长。
《论语》趣的读后感篇4
论语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语录,讲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或一些官员的对话,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的意思思是说:学完了再去复习,不让人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人不知我而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看了这段话,我想到了明朝的刘大夏。
小时候的刘大夏十分聪明,对孙子兵法更是情有独钟。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是爱不释手。他告诉别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学而时习之’的教诲,十分高兴。”刘大夏当上官后,他的同窗来找他叙旧。刘大夏摆了一桌酒席,对同窗说:“唉,自我当官后,也只有远方来的你让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刘大夏在路上遇到一个醉汉,官兵大喝:"刘大人出巡,让道让道!”醉汉说:“什……什么刘……刘大人啊?”官兵说:“就是刘大夏刘大人!”醉汉说:“没听……听说过……过这玩……意。”刘大夏见状说:“算了算了,绕道走吧。”按照孔夫子的话说,刘大夏的.这种行为就是君子所为。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我们一开始观察人,正如孔子所说,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为人处事。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才知道,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读了《论语》之后,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经典著作,才能令我们的思维更敏捷,视野更开阔,做事更合理,才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不断自勉,少走弯路。才能让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为规范。
《论语》趣的读后感篇5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1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这几天读了《论语》后我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就自己的感受略说一二。
?原文】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达也’。”
意思是: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打仗撤退时,主动在后面掩护,刚进城门,他策马快速通过欢迎队伍,说:‘不是我有胆走在最后,是马跑不快’、
我想到:做人要懂得谦逊,永远做谦逊的人,实际上就是让自己做一个被人们认同和喜爱的人。做一个谦逊的人就要戒骄矜。
因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十分清楚。
一代名君唐太宗曾对侍臣说过:"天下太平了,自然骄矜奢侈之风容易出现,骄矜奢侈则会招致危难灭亡。"这使我想到两个小故事
鲁哀公十一年,在一场抵御齐国进攻的战斗中,右翼军溃退了,孟之反走在最后充当殿军,掩护部队后撤。进入城门的时候,他鞭子抽打马匹,说道: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不快。他这样做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功劳。从消极方面说,人立身处世,不矜功自夸,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韩信是汉朝的第一大功臣:在汉中献计出兵陈仓,平定三秦;率军破魏,俘获魏王豹;攻下代,活捉夏说;破赵,斩成安君,捉住赵王歇;收降燕;扫荡齐;历挫楚军。连最后垓下消灭项羽,也主要靠他率军前来合围。司马迁说:汉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项羽,是靠韩信消灭的。但是,功高震主,本来犯了大忌,加上他又不能谦退自处,看到曾经是他的部下的曹参、灌婴、张苍、傅宽等都分土封侯,与自己平起平坐,心中难免矜功不平。樊哙是一员勇将,又是刘邦的姨夫,每次韩信访问他,他都是"拜迎送",但韩信一出门,就要说:我今天倒与这样的人为伍!这样,终于一步步走上了绝路。
唐代的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时做修文馆学士,为人恃才自傲,曾对人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审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后世的人们所嘲笑。这样骄傲自夸只是显出了他的见识短浅,并没有人认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会自吹自擂,因为他觉得宇宙广大、学海无涯、技艺无穷,终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奥秘。而一切平庸之辈,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点滴成绩,他们用富丽堂皇的话装饰自己,以讨得廉价的喝彩。
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
《论语》趣的读后感篇6
今天,妈和我从网上收集了《论语》的`名句,我和妈妈背了三四句。我背的是: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也乐意?有朋从远处来,不亦君子。子说:温故知新,可为师。子说:学而不思则忽,思而不学则危。子说: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也。通过这些著名的句子,我们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思考、学习和理解,我们必须回来再次巩固和复习,以免忘记。
以后每天晚上我都要抽出十分钟背几句话,连妈妈都答应我,以后她也会跟我背诵,朗读!
《论语》趣的读后感篇7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论语》趣的读后感篇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听!这是我们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课。
说起我的家庭成员,我得向大家介绍介绍了。我妈妈是小学教师,爸爸是体育教师,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绍了。妈妈崇尚儒家学说,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丝”了。平时,说话总时不时蹦出几句“之乎者也”来;而爸爸呢,就只有“妇唱夫随”了,也跟着“吾呀尔呀的”;我当然也在他们的熏陶下,对这些难学的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这样,我们家庭的《论语》之旅就出发了。先从称呼开始吧!古时候不是都把有学问的人尊为“子”吗,于是,我尊爸爸为“老子”;爸爸尊称妈妈为“妻子”;我就被爸爸妈妈尊为“孩子”。哈哈!我们三个都带“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开始晨练,节奏由“一二三四”变成了《论语》名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中午饭桌上,老妈端上香喷喷的菜:“此乃红烧鸡也,趁热快吃矣!”于是,我们便在这“热腾腾”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饭。晚上,我们全家人就沉浸在《论语》中,“老子”问,“孩子”答,可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妻子”读,“孩子”诵,可谓“温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时也为了孔子的学说争得面红耳赤;“孩子”有时也为了这难记的古文而垂头丧气;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学习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没想到,难学的《论语》竟给我们家带来了这么多的欢声笑语,我真得感谢你呀——经典《论语》。
《论语》趣的读后感推荐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