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用心撰写心得,都是在探索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关键时刻,心得是对生活哲理的领悟,促使我们在日常中发现美好与值得珍惜的瞬间,下面是28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感动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1
朱彦夫,一位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山东汉子,一个淄博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的中国当代保尔,一位获得全国首个“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永远的战士,今天,他的事迹再次深深的感动了我。
最早听说朱彦夫的事迹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朱彦夫是作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成为学习榜样的并传遍齐鲁大地的。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身残志坚,用超人的毅力,挑战自己,挑战人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淄博齐盛宾馆的报告大厅,我通过沂源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黄雪颂,济南的军区“沂蒙旅”一营教导员汪祥松,沂源县张家泉村原主任张茂兴,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于涛等五位同志不同角度和侧面的讲述,再次了解了朱彦夫同志的传奇经历、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更深切的感受这位特等伤残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奋斗不止的人生。我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先后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发布节目以及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山东卫视播出的时代楷模朱彦夫等,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朱彦夫,是在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故乡涌现出的又一个“焦裕禄”式的先进人物,他和焦裕禄一下,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书写了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坚如磐石的精神力量,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1956年,不能自食其力的重度伤残军人朱彦夫离开荣军院回到故乡时,他说:“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块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回到家乡后,他被村民推荐为村党支部书记。“为群众做事,就是守阵地”。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奉献的精神力量以及一副铮铮铁骨,和乡亲们一起,一次次改写着张家泉村的历史,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的朱彦夫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晚年的朱彦夫如是说。在发布会现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满含热泪,动情的说:他用钢铁的意志写下了一撇,用热切的情怀写下了那一捺。今天,不管朱彦夫是什么样的姿态,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为他树碑立传!
“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把根扎在了群众的心里;他用残肢、用双拐写下了为民、亲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荣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的朱彦夫想的还是为人民服务,他说“我是一个最普通的战士,最普通的伤残军人,也是最普通的一个农村支书,我只是在自己的村子里干了一点自己的事情。我将要用自己有限的精神生命,贡献于伟大祖国的无限生命中,永远为人民服务。”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彦夫精神是人生的动力之源。朱彦夫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朱彦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对以爱国敬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诠释。朱彦夫就是靠对党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实现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现在,我们正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的战斗堡垒,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要利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把焦裕禄、朱彦夫这样的优秀党员作为镜子,虚心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自己在精神境界方面的差距和自己存在的不足及问题,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学习“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结合本职工作,把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做实,踏踏实实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2
道德模范是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的精神代码。一个人追求道德的生活,人生就会更有意义;一个社会尊崇道德的风尚,社会就会更有力量。道德模范身上彰显出来的个人崇德修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明确了崇德修身的重点内容和目标指向性。“支教奶奶”周秀芳,除了自己倾尽所有帮助孩子之外,还发动家长期资助了16名贫困生,同时积极为更多的孩子寻找爱心人士,进行结对帮扶;“平日里一个月连两三百块钱都不舍的花”的94岁高龄老人王振美,却对家乡和乡亲慷慨了几十年……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耀着人们的心灵,也有力证明,道德正能量始终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许许多多道德模范,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平民英雄谱”。他们用人生点点滴滴积极进取心,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真情照亮社会,用平凡诠释伟大,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注入正能量。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在全社会颂扬道德模范,就是要正确解读道德模范品德高尚、善行义举、明礼诚信、敬业奉献的精神代码深刻,把道德模范的爱心善举转化为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3
今天下午,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这里面讲了每个人的感动故事。
第二个颁奖者是王峰的妻子,因为王峰他去世了,是因为有一次晚上,一个看似平凡的小区,却有极大地危险即将诞生,一辆自行车着火了,后来,整个小区都着了大火,而王峰家在第一层,他第一时间感觉到起火了,就赶紧把女儿和妻子抱出去,再抱两个儿子,他想到楼上好多人还在面临着生命的危险,王峰想都没想就直接向楼上冲上去,挨家挨户的敲门,当最后一个人被救出来时候,他已经被上了救护车。
有一个人在王冲被送进医院的时候中拍了一张照,他的头发没了整个身体都被烧焦了,还有的皮都烧没了,成了一大块一大块的血坑,在医院没有补救成功,但是他们说:“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补救他的!”说完便坐上飞机来到中国的首都——北京,进行抢救,还有好多人为他捐赠皮肤,他的妻子还说:“如果皮肤不够的话还可以捐赠她的皮。”经过还几天的治疗他的病有了很大的好转,记着在看案发现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些细节——在最顶层上,有一些血脚印,那一串串脚印就是王峰留下的。
过了几天汪峰的病情突然严重了起来,最后他轻轻地挥了挥手,就在放下手的那一刻,一位英雄的生命离开了美好的人间。
后来,经过采访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却说:“他这样做,我感觉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平时就是这样做的,要是他不去救人我才感到奇怪。”
我以后要向他学习舍己救人的行为,我就那我的一个例子和他去作比较,有一次,献血车来了需要人来献血,但是我说什么也不敢去,下次我要以他的例子做榜样!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4
抗美援朝战场上,朱彦夫因伤昏迷,大大小小手术47次,四肢被截掉,属于一级伤残,但他拒绝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1958年开始担任山东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1982年因身体原因卸任,担任村支书25年。
即使四肢健全,现实中村支书也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何况是一级伤残的朱彦夫,但朱彦夫硬是靠“咱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的”信念与“干就干好”的实干,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张家泉村第一个办夜校,第一个架电,第一个整大寨田,第一个打井取水……张家泉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老朱了不起!”说起老支书朱彦夫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旧事,村民仍会竖起大拇指,语气中满是自豪。
朱彦夫1956年从荣军院回乡后,仍经常需要外出看病,有关部门曾安排专车方便其就医。对此,朱彦夫表示感谢,但坚持“作为党员不能搞特殊化”,一直不愿接受。
据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介绍,有一次骑自行车带父亲去20里外的医院看病,当时还是沙土路,父亲在一个下坡处从车上跌下,摔得血肉模糊。儿女都埋怨朱彦夫为什么不要个车?朱彦夫总说:“光要车,县里还能正常工作吗?”
采访愈深入,朱彦夫严于律己、心系群众的形象愈清晰。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之际,朱彦夫“任何时候不搞特殊、不忘群众”的优良作风永不过时,值得学习,尤其是与广大群众面对面的基层干部,更要以朱彦夫所言所行为镜,找差距、查不足,见贤思齐,努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家里有个特等残废,不能再有特殊公民。”朱彦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朱彦夫的6个子女像其他人一样到田里干活,间苗、拾棉花、摘黄烟叶。但刨花生时,朱彦夫却坚决不允许子女去。“他怕俺们吃了生产队的花生,造成损失。”女儿朱向欣说
朱彦夫1949年入党,“为人民服务”是他的口号,也是他的行动。他始终把群众放在第一位,一心为民,不谋私利。当了25年村支书,朱彦夫不仅没从村里报销一分钱,还时常拿出自己的抚恤金接济群众,村里困难户大多接受过他的帮助。早年间,朱彦夫常常被各种单位邀请去做事迹报告,他不要纪念品,而是趁机为村里争取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帮助村庄发展。
更让人钦佩的是,尽管朱彦夫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他对群众的感情、对群众路线的理解却很独到,他曾说:“自己既然是负责人,那就等于我和群众角度不同,这就需要同情群众、理解群众,群众的疾苦也是自己的疾苦,群众的困难也是我的困难。群众出了问题,不解决、不同情、不理会,这实际上也是自己的一种耻辱、自己的丑陋、自己的过失。”
这番话,振聋发聩!针对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四风”痼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紧关口,可以说,朱彦夫是一本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鲜活教材,他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促人深省,使人奋进。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5
陈陆的抗洪“战役”,是从7月18日开始的。
那天开始,庐江整个县城内涝,消防救援大队的接警电话几乎响个不停。陈陆一边请求合肥救援支队增援,一边带着队员们马不停蹄地从一个救援现场赶赴另一个救援现场。
凌晨回来,清晨出发,陈陆每天只和衣而眠三四个小时,就连吃一份盒饭也只匆匆扒拉几口。“等着我过来!”成了每天陈陆辗转在县城和乡镇救援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脸上、手背都被晒得发红蜕皮,陈陆本就带有伤病,再加上长时间泡在水里,他的膝盖乃至全身很快开始浮肿,膝盖疼痛难忍,已经影响正常弯曲和行走。
就这样一次次,陈陆和队员一起,背着老人,扛举着孩子,把他们送往安全地带。一位70多岁的瘫痪老人被救出后,拉着陈陆的手连声道谢,陈陆只是憨憨地笑,摆摆手,又冲向了下一个“战场”。
庐江县鲍井新村的孕妇解启霞听说陈陆失联的消息后,禁不住泪流满面。她是陈陆冒着大雨从洪水中转移出来的。她说她始终记得,陈陆有一双特别有力的手和沉稳洪亮的声音。
从7月18日到他落水的那一刻,陈陆和队员们在抗洪救援一线,连续奋战了96小时,出警411次,解救和疏散群众2665人。这些数字,见证着一名消防英雄在抗洪救援一线践行铮铮誓言和赤诚初心。
用生命诠释“人民至上”
陈陆是江苏江都人,父亲是军人,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穿上军装,一直是陈陆的愿望。2001年12月,他如愿参加消防工作,在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为大队级正职、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
2008年汶川大地震,陈陆是安徽省第一批去增援的消防队伍中的一员。在震后的汶川救援中,陈陆拖着被毒虫叮咬起泡流脓的伤腿,背着30多公斤重的破拆器材,连续10天在震区搜寻生命。那年,他被评为“合肥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16年6月,庐江县遭受洪灾。陈陆连续奋战35个小时,带队营救和疏散2430人。群众无一伤亡,陈陆自己却当场累到晕倒,经历2个小时的抢救之后才转危为安。那年,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被安徽省公安厅记集体三等功。
陈陆履职的19年里,获得很多荣誉。“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人民警察”……然而这一次,他的荣誉却让所有人泪目。
7月26日,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联追授陈陆同志“安徽青年五四奖章”;7月27日,应急管理部批准陈陆同志为烈士;7月28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追授陈陆同志为“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
在战友们眼中,陈陆爱笑,“没架子”,热爱工作。
然而,在家人眼中,陈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结婚后,他几乎每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家陪陪妻子和孩子。在陈陆的办公桌上,一个崭新的消防车模型还静静地立在那里。那是陈陆给4岁的儿子特意准备的礼物,是一个消防员父亲一个多月没能回家,想给儿子的道歉和补偿。
“我志愿加入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坚决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恪尽职守、苦练本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一切。”
2018年消防部队改制,陈陆选择继续从事消防救援工作。这是他选择留在“火焰蓝”那天的誓词,也是他曾很多次带着新消防员,一遍遍宣读的誓词。战友们说,他用生命践行了这样的誓言,用生命为“人民至上”做出了最赤诚的诠释。
据了解,入汛以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参加各类抗洪抢险救援超过1万起,营救遇险被困群众近4万人,疏散转移被困群众近11万人。
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防汛抗洪一线,依然挺立着众多如陈陆一样的“火焰蓝”身影。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6
一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金纸上,启功先生亲题的“感动中国”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书页犹如片片“龙鳞”,记录了《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中国20xx》宣传片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目已陪伴观众走过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开篇人物将目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杨振宁用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引人落泪。
感动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