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观后感往往能引导观众发现作品中未被注意的细节,从而产生共鸣与思考,观后感的撰写使我们在观影过程中更加关注情感传递,以下是28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观看长津湖观后感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观看长津湖观后感篇1
自《八佰》后一直没进影院,昨天和车友一起观看了《长津湖之水门桥》,影片再现了发生于抗美的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的长津湖战斗,今天的观感我不讲历史背景,战役进程,以及武器装备,讲讲人吧。
解放战争结束后,伍千里抱着哥哥的骨灰回到了老家:一座小渔村。这是一户靠水吃饭的人家,解放前即便是岸上的穷人也看不起他们,“渔花子”——直到近些年还有人这样说扬州沿湖村的渔民。而伍家三代打渔,坐稳了中国社会的最底阶层。所以当伍父说政府分了两亩多地给他们,伍千里立刻描绘起了新屋的模样,这是翻身摆脱阶级烙印后发自真心的高兴。
依稀想起小时候在爷爷奶奶船上玩耍的情景——我们家族就是翻身的底层阶级,因此从影片刚开始我就对影片产生了共鸣。
进入新千年后,抗美的援朝影片风格开始改变,没有三大战役时代的全局俯瞰了,而是在保持主旋律的基础上重视对基层战士人性的刻画,以及战争对人生产生的影响。这不是反战,而是在告诉观众“保卫和平”这句话的是由很多人放弃自己的人生而承担起来的。
从《云水谣》、《集结号》、《我的战争》到《金刚川》、《长津湖之水门桥》,普通人的群像不再是刻板的革命战士,而是有爱、有理想、有情义的人。可是身处那个时代,命运无情的撕裂了他们的人生,《云水谣》的陈秋水与王碧云天涯相隔60年,《集结号》的谷子地余生都在寻找自己的部队,《金刚川》的班长刘浩暗恋上了四川老乡话务员,而几个小时之后姑娘就牺牲在金刚川畔。在《长津湖》中,编剧更是充分赋予了演员们生动饱满的人物设定。
在我看,看群像影片,和追偶像组合有相似之处,而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你可能会因为某个演员某个角色而被影片感动,并继而对整个志愿军群体产生崇高的敬意。
是片中形象最为细腻的一个角色。满是硬汉的七连,梅生有不一样的气质,从他在部队集合时报数时“压线”赶到,神态中硬朗与书卷气相得益彰,就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明明已经退伍,可以告别枪林弹雨的战争,在上海过上温馨惬意的生活,他却狂蹬了120公里自行车归队了。他当然不是天生好战,他热爱和平,厌恶战争,喜欢读书听歌学外语,深爱着女儿,但是为了不把战争留给下一代人,他责无旁贷,选择走向战争。
观看长津湖观后感篇2
春节期间,举家团圆,其乐融融。一部催泪大片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震撼来袭,其精美的画面,激动人心的战争场面,比起上一部《长津湖》过犹之而不及,当你看到战士们,面朝祖国,旭日升起的地方,举手致敬,新中国万岁,你一定泪眼模糊。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是一部身心受到震撼的催泪剂的电影。
电影开场,联合国军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得丢盔弃甲。敌方主力是美军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见大势已去,下令南撤前往兴南港,因为那里会有军舰接应。
从美军陆战1师所在的下碣隅里直到古土里的水门桥,一路都是山路。水门桥依山而建,是一座建在崖壁上的悬空桥,穿过水门桥之后就是平原。对美军的机械化部队而言,水门桥就是生死之桥。
149分钟的片长,重点就是讲述“三炸水门桥”这场经典战斗。
让我们感受一下戳人的泪点。
七连战士们集结执行炸桥任务前,在明知此战过后战友们多数会壮烈牺牲之时,一向向着祖国的方向敬礼,齐声大喊“新中国万岁”。
梅生在伤重到双眼看不清、已经奄奄一息的情况下,却义无反顾的驾驶着点燃了烈火的装甲车冲下山头、冲向美军,是他在牺牲前嘴里还噙着女儿的照片,是他在牺牲前回忆起本来答应妻子要活着回来教女儿数学。
志愿军第九兵团在结束了长津湖战役休整部队清点人数时,伍万里用坚毅的声音大喊“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宋时伦将军问伍万里“你有什么愿望”而伍万里高声回答“恢复七连建制”,是宋时伦将军向伍万里授旗。
七连战士平河抱着炸药包,不顾坦克扫射,毅然决然地跑到了坦克跟里,被无情的坦克碾压到了车底。他牺牲了自己,炸掉了坦克,然后炸坏了一断桥面。
七连的战士们本以为自己的任务终于完成,却没想到,炮弹一个接着一个的继续飞过来,敌人的援军到了,好多辆坦克就地待命。
这就是一场双方力量非常悬殊的战斗。没有援军,他们用惊人的毅力,靠着自己所剩不多的子弹,对抗着敌军的坦克、炮弹、甚至飞机。
敌军甚至残忍地用飞机向他们可能藏匿的地方投燃烧弹,是一名战士用自己做引,吸引了敌军的燃烧弹,牺牲自己,保护战友。
条件再艰苦,他们无人想着退缩,都很勇敢地往前冲,一次一次不顾生命危险地冲锋。
看到他们丝毫不顾及自己生命,流血牺牲,保卫国家,难免感动地热泪盈眶。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向英雄们致敬。生在这英雄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和平时代,我们何其有幸。
对于家乡,对于祖国,正如梅生所说,“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
他们的确做到了,他们也的确在用生命完成任务。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千千万万个小家,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奔赴前线,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坦然赴死。
他们用血肉之躯和装备精良的美军打了一场硬仗,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我们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这场战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与世界上最强大的作战意志的一次碰撞与对决!
-战争爆发时,美军正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国的光环,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到了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处于一种不可战胜的军事力量,更拥有碾压其它任何国家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伍千里目视美军用重新用空运过来的m-2钢梁修复桥面、完成撤退的时候。在这个时候特别感叹美国用极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最终让美军陆战一师成功逃离了我志愿军的围追堵截。
雪与火,生与死,冰冷与温暖,燃烧与寂静,合在一起,震慑了我。
?水门桥》让我明白,所有的大,都大不过生命之大。
此时此刻,你我吃着火锅,在暖气房子里享受着盛世太平。
先人的死,是为了后人的生;先人的勇,是为了后人的安;先人的情,是后人永远不可遗忘的灯塔。
这是家之传承,更是国之积淀。
一如孙楠在电影曲《天地我来过》中唱着,“替我看那山河壮丽”,我们每每会被这样的场景和描述触动,也正是因为这份传承与积淀,早已刻在每个国人的基因当中。
细想想,相比上下浩荡五千年,那场“区区”72年前的战争,其实和我们的距离,远比想象中要近上太多。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能做的,唯有拒绝遗忘。
观看长津湖观后感篇3
爸爸带我去看电影,它叫《长津湖》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主演吴京是我和爸爸都是他的钢粉。
?长津湖》战役中,美军有一支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打进西伯利亚号称“北极熊团”的部队。但是它们却被中国志愿军打败,那战斗场面激烈程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中国人民志愿军拿着美军瞧不起的武器,吃着美军觉得连饲料都不如的食物“土豆”,身上都没有像样的棉衣。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还一直要顶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和暴风雪,还要抵挡住美军的先进武器战机、坦克和装甲车。
美军有很多战机、坦克,而中国人民志愿军连一辆坦克都没有,更别说战机了,大部分志愿军还在使用日本一九零五年设计的三八式步枪。
我国志愿军没有理会联合国军队的羞辱和嘲讽。他们一直勇往直前,用自己的血肉组成钢铁长城。
联合国军队在麦克阿瑟将军地指挥下,由于他对志愿军的傲慢与偏见,联合国士兵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北极熊军团一败涂地。最后他醒悟到这是他见过意志力最坚强的对手,也是最令人敬畏的对手“中国人民志愿军”。
我记得钢铁七连指导员在战斗时,拿着自己女儿的照片说:“这场战争不是爸爸想打,而是我们这代人必须要打,只有我们打败敌人,才能让后代人从此不再有战争。”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才换来了现在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我们如今生活在国富民强的时代,更应努力学习,将来都能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人!
观看长津湖观后感篇4
外面,风呼呼的刮着,雨哗哗的下着,地上到处都是雨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电影院看《长津湖》。尽管外面狂风暴雨,但是电影院里座无虚席。
影片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这一仗如果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我突然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英雄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看着一个个军人牺牲倒下,观众们哭得稀里哗啦,我也瞬间落泪了……最终,我们的志愿军打败了有飞机大炮的美军,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如今,我们的祖国多么强大,我身为中国人很自豪,很骄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我爱我的祖国!
观看长津湖观后感篇5
这是一场壮怀激烈的战役,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面对着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我们志愿军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战胜了敌人,打出了我国军威国威。
影片中最让我动容的有两个场面,其中一个场面是:当天晚上,志愿军两个连的战士在高地等待阻击撤退的美军。长津湖当时的气温降到零下40度,志愿军战士穿着薄薄的棉衣,身上覆盖着皑皑白雪。他们依然手持武器,双眼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随时准备着歼灭敌人。可他们最终化作了一座座晶莹的冰雕。100多个人的连队,用他们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连被美军称为“常胜将军”的阿克麦瑟,也向我们的英雄们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他说:“面对如此有决心的人,我们永远也无法战胜他们。”是啊!正如毛主席所说:“洋人瞧不起我们,尊严,只能在战场上取得。”
还有一个场面是:在茫茫夜色中,伍连长和战友们反穿着白色棉袄,匍匐在雪地里,身上都背着几公斤重的炸药。第一次行动,美军一下子就打死了三个志愿军战士,还有人负伤了,可是战士们不敢停下来,依然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人又冲上去。就这样,伍连长成功地穿过了美军的阵地,把美军的指挥部炸毁了,可许多战士的生命也没有了。看到这里,我的双手握紧拳头,恨不得要去为志愿军战士报仇雪恨。想想我们现在的繁华盛世,是他们的血肉之躯筑建而成。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
作为一名小学生,从今以后,我要加倍努力学习,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要为祖国做贡献。
一场战役打出了百年的盛世繁华。当我走出影院,发现天格外蓝,树分外绿,广场上彩旗飘扬,热闹非凡。这显眼的自然是那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这盛世如你所愿。
观看长津湖观后感篇6
20-年10月3号,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买一捧爆米花,带一瓶水,只是带着一颗敬畏之心,去看了《长津湖》这部电影。全程我很少动,只有在感觉口罩湿了的时候,稍微拿开一下,擦擦眼泪。电影看得十分揪心,没有刻意煽情却处处都是情,伍百里、伍千里、伍万里的兄弟情,战士之间凝聚的战友情,没有刻意彰显的骨肉亲情……影片中对于战士与家人之间的亲情写照不多,重要还原了战场的惨烈场面,而生离死别的场景也仅仅是轻描淡写,看的人,却有自己失去至亲般的揪心、心疼。都是血肉之躯,铁骨铮铮的汉子,英勇果敢,冲锋陷阵,他们来不及道别,更没有时间感伤,负着伤,流着血,啃两口馒头,说两句笑,一个电报来,目光坚定,斗志昂扬,又匆匆奔赴下一场战地……战役面前没有尊卑,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以“刘秘书”的身份,牺牲在了-战场。同时,还有千千万万个人民的孩子也永远留在了战场,他们叫不上名字,没有墓碑……
我们都能想到,真实的战场,远比电影的场景更惨烈……长津湖战役,是-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北部最苦寒之地,夜间最低温度近零下40摄氏度的长津湖地区(当年还是50年不遇的严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与美军精锐正面交锋,歼灭美军一整团,收复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为朝鲜战争赢得了转机。影片中一些经典台词,平淡质朴而有力量,让人心灵备受震撼。他们说,“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他们说,“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他说,“一只蛋如果从外面敲开,注定只能被吃掉。如果从里面啄开,说不定是只鹰。”……一些镜头一闪而过,却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个对比切换的镜头: 美军的感恩节,士兵盘子里食物丰盛。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口袋里,只有硬邦邦的冷土豆勉为充饥,一口雪一口土豆……这仗,就是他们这么拼了命硬撑着打的……美军在南逃过程中,遇见“冰雕连”的战士,他们一个个还保持着作战的姿势,目光坚定有力,身体,却已经被冻僵了……他们誓死也要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长津湖战役结束后,战友们从冻死在阵地上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观看长津湖观后感篇7
10月4日,我们观看电影《长津湖》。这是一场壮怀激烈的战役,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面对着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我们志愿军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战胜了敌人,打出了我国军威国威。
影片中最让我动容的有两个场面,其中一个场面是:当天晚上,志愿军两个连的战士在高地等待阻击撤退的美军。长津湖当时的气温降到零下40度,志愿军战士穿着薄薄的棉衣,身上覆盖着皑皑白雪。他们依然手持武器,双眼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随时准备着歼灭敌人。可他们最终化作了一座座晶莹的冰雕。100多个人的连队,用他们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连被美军称为“常胜将军”的阿克麦瑟,也向我们的英雄们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他说:“面对如此有决心的人,我们永远也无法战胜他们。”是啊!正如毛主席所说:“洋人瞧不起我们,尊严,只能在战场上取得。”
还有一个场面是:在茫茫夜色中,伍连长和战友们反穿着白色棉袄,匍匐在雪地里,身上都背着几公斤重的炸药。第一次行动,美军一下子就打死了三个志愿军战士,还有人负伤了,可是战士们不敢停下来,依然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人又冲上去。就这样,伍连长成功地穿过了美军的阵地,把美军的指挥部炸毁了,可许多战士的生命也没有了。看到这里,我的双手握紧拳头,恨不得要去为志愿军战士报仇雪恨。想想我们现在的繁华盛世,是他们的血肉之躯筑建而成。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
作为一名小学生,从今以后,我要加倍努力学习,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要为祖国做贡献。
一场战役打出了百年的盛世繁华。当我走出影院,发现天格外蓝,树分外绿,广场上彩旗飘扬,热闹非凡。这显眼的自然是那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这盛世如你所愿。
观看长津湖观后感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