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时候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夸夸而谈,读后感是一种形容个人感受的书面材料,以下是28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礼记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礼记的读后感篇1
昨日去至上图,一时抓耳挠腮想不出找什么书看,随手寻了许子东的'《呐喊与流言》与陈丹青的《纽约琐记》。许的书比较学术,煞有其事地看了些关于张爱玲小说特色的评论,抄了些关于钱钟书小说修辞技法的皮毛,便合上书丢在一边。摩挲了一阵《纽约琐记》的封皮,仍旧煞有其事,不过拿出笔和小本做起了读书笔记,谁让丹青先生是我的偶像呢?
“人但凡新做一件事,多少总有点郑重和憨傻。”看着不禁哑然失笑,笑自己最近郑重其事地想着某些事,略略抑郁,实在有些憨傻,这个世界有什么是想不明白的呢?可是仍旧难看开……
关于阔别祖国十八年后的心情,陈丹青先生如是说:“我早已不是那个在博物馆凑近名画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国数年,也和那位《纽约琐记》的作者日渐疏远;写作使我从只顾画画的痴态中醒来,醒在自己不同的书中,暗暗惊讶域外和家国怎样深刻地改变并重塑一个人。”重塑一个人何需十八年,光影刹那之间人的心境就有微妙的变化,处在不同环境和文化的包围中,自然有所改变,有些是被迫的,有些则是必然的。把记忆倒退至五年前的自己,点点滴滴时至今日,莫不时刻唤醒我今昔夏日的别样心情。
陈丹青提到了他在美国时的所忆所闻,一篇比较美术馆和画廊的文章。“美术馆总能有效地让人沮丧、厌倦。艺术家不免都有狂妄和脆弱的间歇性并发症:朝拜前人,要么摩拳擦掌,要么万念俱灰。”我不是艺术家,对前人有敬畏而无朝拜之心,对未来也少却少年的意气风发,当然也了无抑郁不堪的念头。只是有些懊丧,恨当年没有真正用心领略大都会博物馆,只是疲于奔命似的在美馆里一阵乱窜,还差点因为坐地上而成了西人的笑柄。对于一个初涉异域的孩子来说,什么都是陌生、新鲜的,却又茫然失措……
“千百家亮堂堂的画廊就这么天天空落落的,那才叫寂寞。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后的大寂寞。我们不是总在期待文艺繁荣么?我在纽约看见了。”我无从想象这种空落景象汇合起来会是怎样一番模样,从小我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盛况空前”的“繁荣”,而绘画名家们的作品不是束之高阁不为人所知,就是永远摆在美馆里受小众的虔诚的瞻仰与无知的膜拜。
“作品只要一进画廊就显得神色不专,表情陌生,同作者,甚至同它自己疏离了。它们不再是你在画室里涂来改去,牵肠挂肚的玩意儿。那是画廊的东西,而画廊又用精美、郑重、讨人喜欢的方式,为它安排了下一段生命,从此同艺术家两不相干。一旦有了画廊,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就此被生生掰扯开来,他的梦境(原就是他的现实)和现实(也就是他的梦境)也被掰扯开来,从此艺术家必须醒着做梦。”画作即生命,它们的生命为艺术家所赋予,却又不得不在商人的操弄下走向各自命运的另一端;而许多未成名的艺术家们也只能在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创作理想,这真是一种似矛盾却又彼此相容的现实组合。
这里还有一段相似的文字:“美术馆的藏画全是大众情人,它们随时接住每位来者的目光,并报以忠顺的凝视,犹如梦境;画廊的作品却瞪着焦距不详、意义不明的目光,你看定它,它却好似在闪避,或穿越你的注视,看向未知的处所——所有画廊的作品都是一副有待认领的表情。”好一个“有待认领”的作品,像极了孤苦伶仃却又冷漠相视的孩子,而“忠顺如梦境般”的藏画则充满风情,却绝无暧昧。那么他们的表情和个性又是谁赋予的呢?作家?商人?还是身处异地的艺术本身?
丹青先生把玩文字是有分寸的,就像是作画一般,提供无限的想象也给出自己的解释。“什么是画廊文化?作何体现?其实就是中国的老话: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言之,美术馆展示的是文化‘风暴’,画廊呈现的是艺术‘生态’。重要的不是艺术家的数量,而是‘生态’的质量与繁盛。”美馆里的画作展开的也许是一副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的图景,让人回溯回去,步入一代代画贤们布置的艺术殿堂;而画廊里所呈现的文化“生态”则有力彰显着当代艺术的旺盛自由、蓬勃发展、兼容并包,充满时尚感和独特个性。“美术馆的作品总是过去时的,画廊的作品则一再地呈示在现在时。……美术馆是标示惊叹号的地方,但惊叹号有时不如画廊给出的千万个问号来的有意思。”艺术魅力在画廊中得以展示,那引人遐想的悠远魅力绝对不输使人陷入历史彼时的刹那惊艳。“画廊正是艺术家彼此对话(求取理解)、对抗(求取自主)的生态场。收藏家和批评家悄然光顾,涂鸦小子和波普元老出没其间;那是做生意的地方(艺术家因此有饭吃),又是文化的舞台(艺术家因此有地方讲话)——这既是西方画廊的不同功能、双重性格、两副面孔。”这么一个中肯的评价,让人窥见理解、自主对应宽容、独立,无不是文化多元内在的精神因素和特质。
“终于我发现我在怀念没有画廊,不知道画廊的蒙昧岁月。”是真的不怀念吗?真的蒙昧了吗?陈丹青不像是自嘲和揶揄。我想,在那段看似“蒙昧”实则“激情”的岁月里,任何一个怀有理想之志的艺术家都能实现创作的自我释放,无需任何顾忌、怀疑、自我审视,更没有商业的掣肘,时局的干预,也就更不必在思考“神圣”和“荒谬”的过程中痛苦徘徊了罢……
礼记的读后感篇2
读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后,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童话,因为它讲述了一个14岁瑞典少年的历险故事。
这部名著的主人公尼尔斯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被一个小精灵施法,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人。有一天雁群从天空中飞过,大白鹅想跟着他们展翅高飞,而尼尔斯不想让大白鹅飞走,抱住了它的脖子,没想到的是大白鹅飞了起来,从此,他开始了一段惊险刺激而又多姿多彩的旅程。
在旅行途中,尼尔斯和大白鹅相依为命,大白鹅给他捉鱼吃,这让他瞬间改变了对小动物们的看法。从此以后,但凡小动物有困难,他尽自己全力去帮助他们。如冒险拯救被抓走的大白鹅,在夜晚里一起同狐狸作斗争,帮助小灰雁治疗伤口,帮助老鹰逃出笼子等很多事情。
一路上他们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如同一家人一样,让尼尔斯感受到了爱心的力量,他也慢慢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聪明勇敢的好孩子。
尼尔斯跟着大雁们飞遍了整个瑞典,每个地方都有美不胜收的一面,让人流连忘返。在旅途中,他听到许许多多的美丽传说,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了解了风土人情,变成了一个见多识广的男孩。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告诉我们要做勇敢、善良、热心的孩子。只有那样我们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有过像尼尔斯那样难忘的旅行,去帮助别人。我明白了人只有在困境挫折中才能长大,在以后的人生中,我会以不畏艰难的尼尔斯为榜样,在面对挫折时对自己说一声:“机会来了。”
礼记的读后感篇3
其实昆虫世界犹如一座大迷宫,从中可以探索到很多奥秘,用“奇”和“趣”来形容它们再合适不过了。生物学家法布尔先生与昆虫亲密接触,并细心观察它们的习性,工作,繁衍,死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让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昆虫的知识,我也更加喜爱这些自然界的小精灵了。
在法布尔先生的笔下,我走进了一个个生动活趣、惊奇妙趣的世界。如:看似温柔的杀手---螳螂;凶狠贪吃的蝗虫;地道的哲学家----蟋蟀……都让我大开眼界,竖起了大拇指。
在第十七章节里,我看到了一个技艺高超的修剪工--樵叶蜂。樵叶蜂经常把公园里玫瑰花或丁香花上的叶片“剪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精美碎片,并且整整齐齐。它们把小叶片凑成一个小袋,用来储藏蜂蜜和卵,每只樵叶蜂都会准备十多个这样的袋子,并把它们一个个的叠放在一起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樵叶蜂还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造巢师,造出来的巢房都是精心地去设计,尤其是巢的底部。做巢盖的圆形叶片就好像是用圆规精确地规划过的一样,竟可以和巢的口恰好吻合。这对于人类来说着无疑是一个难题,然而樵叶蜂却用深厚的几何学基础完成了人类遥不可及的事情,不能不让人佩服。人们不禁要问:“它们并没有圆规、模子、精密的仪器等工具做参考,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原来它们所创造的这些奇迹,我们的科学家还不能解释,这就是昆虫让我们感到神奇的地方。
樵叶蜂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甜蜜生活做准备,筑巢、制作卵袋……如此反复,从未停止过辛勤的劳作,它们做事周到,时时处处为以后着想,我们人类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我们不能走一步说一步,应该像樵叶蜂裁剪叶子一样,要为学习制定一个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去做,这样才能做得精致,才有可能成功。
樵叶蜂这种不可思议的奇特功能对于人类无疑也是一个启发,我们应该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应该有始有终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别人看来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奇迹。
让我们共同将双手伸向妙趣横生的大自然,探索奥秘,了解到更广泛的知识发愤图强吧!
礼记的读后感篇4
读完《昆虫记》,我有很深的感触。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书里面的某些内容,而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
在看《昆虫记》之前,我了解了一下法布尔的背景。法布尔勤奋刻苦,锐意进取,花了十二年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因为他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沽名钓誉,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之中的“好日子”,所以他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是,法布尔并不后悔,而是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把整个人都融入了大自然。最后写出了《昆虫记》这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
我敬佩法布尔,敬佩他的执着。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大自然,他花了28年的时间写下了10卷的《昆虫记》。有人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个奇迹,但我们可曾想过,这《昆虫记》的背后,有着法布尔的执着,这又何尝300不是一个奇迹呢?他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能让他过上好日子的机会,但他都一一避过了,这才导致了他一生贫困潦倒。因为法布尔根本不在乎这些,他的一生都放在了研究昆虫里,都在寻求真理里。这般的执着,古今中外,有真正有几人能做到如此呢?
礼记的读后感篇5
最近,我读了法国作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这本书是作者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用五十余年的时间深入到昆虫世界,用毕生的精力对昆虫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真实、细微、详实的记录了昆虫的本能特征而写成的。
?昆虫记》让我真实地领略昆虫的世界奇妙、认识了不一样的昆虫生活。我们平时一看见苍蝇就恨不得把它打成稀巴烂,但在《昆虫记》中它们的幼虫会分泌消化液溶解一些小型动物的尸体,如:鼹鼠、老鼠,然后吸食。如果没有它们,世界上就会布满各种各样的动物尸体。我们平时听见粪金龟、蜣螂就觉得恶心,因为它们老围着各种粪便转,其实它们是自然界的清洁工,如果没有了它们,世界上可能就得臭气熏天。
读了《昆虫记》,我不仅学到不少昆虫的知识,而且眼界变阔宽了。我在水塘边看到2只蜻蜓追逐飞舞,我会告诉身边的人这是蜻蜓在交配、繁衍后代,我们不要去惊扰它们。毛毛虫吃食植物的叶子,以前我认为它是大害虫,但现在我知道它将化成五彩的蝴蝶,为世界增添无尽色彩,也为植物传播花粉。
我终于领悟到了各种生命都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真谛。那些让人厌恶的小昆虫是自然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谓的害虫也有对世界不可磨灭贡献。
礼记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