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张爱玲观后感7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只有认真写观后感,才可以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观后感就是记录我们看完作品后的感想感悟,28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倾城之恋张爱玲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倾城之恋张爱玲观后感7篇

倾城之恋张爱玲观后感篇1

?倾城之恋》叙述的是一个寄居在娘家的离婚女人,白流苏,遇上了一个原本是介绍给她七妹的男人------范柳原。范柳原对流苏有一点点爱意,但这点爱不足以让玩世不恭的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而流苏恰恰却只要一纸婚契。她知道爱情不能天长地久,而婚姻能提供给她生存所必需的一切!她只是想生存,生存的好一点而已!在缠绵的情话营造的虚幻的气氛中,展开的确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就像故事所处的大背景------太平洋战争!他们各自设立了精妙的陷阱,期待着获猎对方,却都不能如意,流苏满怀着惆怅回到上海,以退为进,期盼着范柳原能妥协,能给她一份尊严,去生存!

然而,一个秋天,流苏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经不起老。于是范柳原的一个电报又把他牵回了香港。满怀着无奈何失败的心情,流苏已甘心于情妇的身份……

战争成全了白流苏,使她得到了范太太的身份。而范柳原却不再和她闹着玩了,他把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一般人眼里是张爱玲擅长写悲剧小说里难得的喜剧,但在我看来,《倾城之恋》是彻头彻尾的大悲剧---倾城之悲哀!她从人的劣根性与道德观的残缺揭示了这个彻底的大悲剧。城之将倾,国将不国,一个封建的离过婚的女人的生存又要建立在一个不想缔结婚姻的自私男人的不长久的爱情里,一切的一切危如累卵,可竟还有人羡慕,视流苏为榜样。悲哀的年代!悲哀的城池!悲哀的男人和女人!

张爱玲笔下的双城,在地理上,是流苏和柳原来来去去的那两座城:上海与香港。白流苏的两城之间的历程反映出心境的起伏。上海是流苏家人的所在地,代表着一传统守旧、充满压力的世界;香港则是一个冒险的新国度,代表着所谓的现代文明,是白流苏打算放手一搏的赌局。

双城,在心理上,又是流苏和柳原心中各自构筑的城。柳原的城建筑在对自由无拘爱情的渴求上;流苏的城却是建筑在所谓的经济利益上,她需要一纸婚契作为保障。最初,内心一样孤独的范柳原只想恋爱,他需要一个红颜知己;白流苏想结婚,需要一个体面的丈夫,好让她出净胸中一口恶气。两个人于是展开了一场爱情攻防战。范柳原想攻破上海女人白流苏期待婚姻的心城,而白流苏则想攻破范柳原只要爱情的心城,一对现实中的自私男女,于是这场心战就显得旗鼓相当精彩万分。而对他们的爱情攻防战而言,太平洋战争是一个转折点。

倾城之恋张爱玲观后感篇2

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的一份凄凉。

她在苍凉的基调中刻画一个个悲哀的女性。她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于是,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绝望。别人评价她做为一个职业女性,思想尚停留在“旧制度”间,认为结婚找个安乐窝比在社会上打拼更适合女性。而我认为,是当时的社会逼她产生无奈的思想,于是,她逼笔下的女主角一个一个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得往火坑里跳。

很多人以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关联摆脱白公馆的时刻。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弥顽不灵。在我看来,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无从选取。

白流苏已经结过一次婚,已经从白公馆逃出过一次。张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白与前夫的生活状况,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当得知前夫逝世时,大家劝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说:“六妹,话不是这么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从着里能够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这中不幸不仅仅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

在三爷的另一段话中加以追究:“想当初你哭哭啼啼回家来,闹着要离婚,怪只怪我是个血性汉子,眼见你给他打成那个样貌,心有不忍……”中更证实了所谓的婚姻安乐窝实际上鸡犬不宁。我们暂且不追究白在夫家为人处事如何,从“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能够看出前夫的品性恶劣。那么,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而是脱离虎口。回娘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依靠。但亲人并没有给她多少安慰,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文中道:“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只是为了要打发她出门,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可见,她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这些情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生最苦莫过于在外面受了伤害投靠最亲的人却遭到抛弃,而且把她当作笑料。其实娘家人也有苦恼:既想着把她轰出去,又苦于没地方着落。好在,出现了性格怪癖的范柳原。

倾城之恋张爱玲观后感篇3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

是啊,无论什么样的女生,最后都是期望结婚的。正因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也正是在那里。范柳原终究是娶了白流苏啊!不管他一开始有几分真心,不管这中间他用了多少玩女生的惯常伎俩,不管他们来来回回持续了多久的"拉锯战",试探了多少对方的真情假意。

但最终他是娶了她呀,是当着外人对她说了句:不,她不是白小姐,她是范太太。

就为了这句活,流苏泪如雨下,正因她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51短信"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正因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我坚信是战争成全了流苏,成全了范柳原的真心,经历过生死的人会不一样,是生死将范柳原从一个风流公子变成了一个能安下心来居家过日子的男生

如果我是流苏,不知道我会不会要感谢这场战争,或许会吧。

这样说好像很不人道,但在那流离失所的乱世里,我会只想和所爱的人做一对平凡的夫妻。

记得以前看《天若有情》里王琪和方以安讨论位置问题。方以安说:一个人的位置就应是在对方心里。王琪听了,笑笑说:那是正因你还年轻,一个人只有在他家里有了位置,才说明在他心里有了位置。微信名字大全娶了白流苏的范柳原才是让人感动的范柳原,否则也只但是是和所有的男欢女爱一样玩了一场暧昧的游戏,纵然使人倾心,却不会让人感动。

不管是什么成全了他们的感情,最终他们是走到了一齐。不想去感叹战争的残酷,不想去感叹女生的悲哀,只想为他们说一句:真好。"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好。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杯具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杯具更像杯具。

倾城之恋张爱玲观后感篇4

影片的开场,京戏的戏台,背身的演员,就是如此看人间。我想起《潜伏》中有段戏,谢若林让徐宝凤为之演一出戏,欲套出翠平的话来,徐宝凤说,“这里不是上海”,谢若林道:“乱世就是舞台。”

你看,时空都尚未开始,一切却充满了暧昧,仿佛幽暗的混沌之中,天地尚未诞生,上帝的园子没有造好,引诱、背叛和放逐的主题已经形成。

于是,流苏的故事就在吊钟永远比别人家慢一个小时,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不自觉粗陋地表现了人生一切饥渴和挫折中所内藏的苍凉的咿咿呀呀的琴声中展开。

影片中的流苏很爱低头,不是徐志摩《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而是旧时代里离过婚的流苏在白公馆被哥哥嫂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隐隐的一种自卑,这自卑里还有一丝清高、倔强和不易为人知的害怕、无助和隐忍。

不知为什么,流苏给我一种旧俄时代受压迫的悲戚,尽管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同样有令人落水的无力感,无从解脱。

影片开始不久,流苏受到三爷和四奶奶揶揄后,“流苏突然叫了一声,掩住自己的眼睛,跌跌冲冲往楼上爬……上了楼,到了自己的屋子里,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阳台上,四爷又拉起胡琴来了。依着那抑扬顿挫的调子,流苏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她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戛然而止。”

流苏在镜子前水仙花似的自哀自怜的整套动作被淋漓尽致地拍摄表现出来,难怪范柳原也要说流苏看上去不像是这个世界上的人,有一种罗曼蒂克的气氛。

后来,当她看到家人热络地为七妹的乡亲张罗的时,当她隔着一堵墙听到嫂子刻薄的含沙射影的职责时,当她妈妈迫于经济压力而选择站在掌管家的哥嫂那边,表明无可奈何的立场时,“妈!妈!恍惚又是多年前,她还只是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睛,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仿佛看见一个小女孩伸手想要抓住点什么,但四周只有她自己,什么都是虚空。“这个家我再也呆不下去了。”

张爱玲把笔触伸向时代和社会的背影,沉入黑暗,没有前途,日益混沌的一面,流苏就这样从凝固的时间中走出来,开始她生命个人的时间。因此,她要走,是生命本能的呼喊。

如果把自己置身事外,或许会觉得流苏是幸运的,一个28岁的离异多年的少妇,仅仅是徐太太为七妹介绍婚事的十里洋场上的一支舞,便与一个过尽千帆的富家公子从此纠缠得难舍难分。旧式家庭里地位低的,年青人,寄人篱下的亲族,觉得流苏的“得意缘”,间接给他们出了气;年纪大一点的女人也高兴,因为向来中国故事里的美女总是二八佳人,二九年华,而流苏年已近三十;一班少女在范柳原那里找到她们的理想丈夫,家富,聪明,漂亮,外国派。

电影里周润发饰演的范柳原在流苏第一次到香港时露面,在参差对照中表现了流苏“走”的决心和勇气。在香港的那段时间,范柳原和流苏互相调情,宛若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他们不敢安全敞开自己的心扉。他怀疑她只是想找一张永久的饭票,她以为他只要养一个长期的舞女,两人就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暧昧中不断互相试探,始终不能深信,始终要有所保留,就好像一场爱情的角力,假如自己比对方付出多一些就要在以后的日子里落了下风。

我想这是因为男女双方对爱情的不同期许而启动了这道“心理防攻线”吧,范柳原可能不需要婚姻的形式,但希望流苏能够懂得他,能够坦诚对待;而流苏的终极目标是结婚,她不见得懂得范柳原,甚至认为“精神恋爱”有毛病,最后还得结婚,操持家事。

在浅水湾的一段墙上,电影把墙的的冰冷、粗糙和黄昏进入黑夜的刹那苍茫慢慢隐退,范柳原看着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流苏的一张脸,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我听到这段对白,想起张爱玲曾经写下,“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傅雷评论说,“好一个天际辽阔胸襟浩荡的境界。”

?红楼梦》里第二十三回黛玉初听《牡丹亭》:“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典型的好景无常的千古佳句。

或许,此时,范柳原和流苏已经感觉到这惘惘的威胁。电影转入无声,安静得只有乡下夜晚才会有的虫鸣。范柳原的这段话,触动流苏内心柔软的一块。也许她仅有的一点学识,凭着这点本领,她可以做一个贤惠的妻子。当范柳原烦躁地对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流苏愿意尝试,娇脆小声答道:“我懂得,我懂得。”

“我要你懂得我!”流苏第二次到香港时,范柳原站在细雨迷蒙的码头,说,“你就是医我的药。”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概,范柳原渴望中的中国女人就是要她懂得他吧。

第二次到香港后,流苏和范柳原同居。不久范柳原就要到英国出差,流苏和佣人独自在家,“家”有点空,像钱钟书说的小小的围城。

流苏自己在屋中徘徊,“近三十的女人,往往有着反常的娇嫩,一转眼就憔悴了。总之,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啊,管它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他给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这一点,她知道是可以放心的。”不管范柳原出去后局势有没有变化。

“那天是十二月七日,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炮声响了。”战争让流苏的精神渐渐衰弱下来。有一天,街头轰轰隆隆驰来一辆军用卡车,意外在门外停下了。流苏去开门,见是柳原,她抓紧他的手,紧紧的搂住他的手臂,像抓住了落水的一颗救命稻草。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都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倾城倾城”,倾的怕不仅是香港而已,还有那根拉锯已久的心理之城。

在围城的那段日子里,谁都有那种清晨四点钟的难挨的感觉—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如果每个人,真如波里斯?瓦烈嘉《宙斯的掠夺》中描绘的希腊神话中的伊俄,无法逃避宙斯在云雾中伸出的无数双手臂象征着的人类永恒的焦虑——被虚无所劫掠那般;如果,我们每个人,在时代的大列车中,只顾着在店铺的橱窗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仍然注定是孤独的,何不抓住点踏实的东西,静心结婚呢?毕竟,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这部电影,结合了中国“才子佳人”的通俗模式和好莱坞喜剧中的机智诙谐和“上等的调情”结合的完美混合品。也许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是这“传奇”式的结局,还有流离失所,劫城劫难,乱世求存,流失海外的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共同记忆吧。

倾城之恋张爱玲观后感篇5

话说张爱玲,她十八岁时被父亲关起来,她患了痢疾父亲见死不救。她的第一个丈夫伤了她的心,第二个丈夫在婚后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和乐趣,坚决逼她堕胎可以说,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三个男人都是对不住她的,我觉的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亏欠和辜负。所以我们明白她的小说为什么如此悲情,更明白为什么她最喜欢的词是荒凉。

?倾城之恋》的爱情与我们现代的感觉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现代的女人不会像以前的人那样麻烦,那样的暧昧。相同的是现代的人一样会害怕输给他人,如果不是那场大战令双方看到自己是多么爱对方,他们的故事会怎样的,当天地都好象不再存在的时候只是对方还在,又或者连对方也不在的时候,还计较什么输赢呢?流苏是个好女人,但她在恋爱市场上却给人家低估了价,原因是她离婚,幸运的是使她正式成为了他的妻子,从婚姻的保障而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流苏从此便可笑吟吟的暂时把生命告个段落,可怜的女人。

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的是如此的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伐,尤其是这篇文章里充满了苍凉,忧郁而哀切的情调,这是一个胆怯的女子给人家逼急了才干出来的冒险的爱情故事,不会燃起自己心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哑的响声,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观众的怜爱之心。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无论如何是结构和语言取胜,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对于爱情的这引自《诗经》的描述:“死声契阔,于子相悦,斥子之手,于子偕老”。

倾城之恋张爱玲观后感篇6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场“圆满”。

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squo;死生契阔squo;,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做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倾城之恋张爱玲观后感篇7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在娘家人面前受尽冷嘲热讽。她在娘家无疑成了累赘和多余,就连她的母亲也不肯怜惜她。她的出路,只能是找一个爱她的并能满足她物质欲望的男人一起生活,再无其他。范柳原,一个不被家族承认的私生子,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回到中国为了寻根,为了找寻一些精神上的安慰。纸醉金迷,放浪不羁的生活,让他不相信爱情和婚姻,当然,他也不敢奢求一段纯美的爱情,但他内心深处对此却是如此渴望。这样的两个人遇到一处,理所应当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她固执地认为,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有一丝真情,即使仍是无关爱情的,只要对她负责。白流苏或许也不需要,婚姻和爱情,也许婚姻更重要。范柳原本明白白流苏的心思,只是“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白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他不相信爱情,亦不相信婚姻。

后来,一场战事成了两人结合的催化剂。“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跟随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我们的是一串串省略号。范柳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白流苏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倾城之恋张爱玲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优秀电影观后感参考7篇

鸡毛信观后感作文7篇

中国战役的观后感7篇

读书600字观后感7篇

观后感作文600字7篇

国家安全教育主题观后感7篇

观后感日记作文7篇

美丽心灵400观后感7篇

爱国片的观后感最新7篇

地心历险记1观后感7篇

倾城之恋张爱玲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8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