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一教案6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准备充分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下面是28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必修一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必修一教案6篇

数学必修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

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也可表示为)两种。如a={2,4,8,16},则4∈a,8∈a,32?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a(或)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xx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xx

请回答:已知a+b+c=m,a={x|ax2+bx+c=m},判断1与a的关系。

数学必修一教案篇2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学习的,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发展,但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是很好,所以在复习时要及时对学生相关知识进行提问,然后开展对本节课的巩固性复习。而本节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有:数轴、坐标的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二、考纲要求

1.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2.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3.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4.能用坐标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垂直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向量坐标的求法

(1)若向量的起点是坐标原点,则终点坐标即为向量的坐标.

(2)设a(x1,y1),b(x2,y2),则

=xxxxxxxxxxxxxxxx_

||=xxxxxxxxxxxxxx_

(二)平面向量坐标运算

1.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

设=(x1,y1),=(x2,y2),则

+=-=λ=.

2.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x1,y1),=(x2,y2),则∥?xxxxxxxxxxxxxxxx.

(三)核心考点·习题演练

考点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例1.已知a(-2,4),b(3,-1),c(-3,-4).设(1)求3+-3;

(2)求满足=m+n的实数m,n;

练:(2015江苏,6)已知向量=(2,1),=(1,-2),若m+n=(9,-8)

(m,n∈r),则m-n的值为

考点2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例2: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3,2),=(-1,2),=(4,1)

若(+k)∥(2-),求实数k的值;

练:(2015,四川,4)已知向量=(1,2),=(1,0),=(3,4).若λ为实数,(+λ)∥,则λ=()

思考:向量共线有哪几种表示形式?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有哪些作用?

方法总结:

1.向量共线的两种表示形式

设a=(x1,y1),b=(x2,y2),①a∥b?a=λb(b≠0);②a∥b?x1y2-x2y1=0.至于使用哪种形式,应视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一般情况涉及坐标的应用②.

2.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的作用

判断两向量是否共线(平行的问题;另外,利用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可以列出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考点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例3“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是ab边上的动点,

则的值为;的值为.

?提示】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这样可以使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

练:(2014,安徽,13)设=(1,2),=(1,1),=+k.若⊥,则实数k的值等于()

?思考】两非零向量⊥的充要条件:·=0?.

解题心得:

(1)当已知向量的坐标时,可利用坐标法求解,即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

(2)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这样可以使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

(3)两非零向量a⊥b的充要条件:a·b=0?x1x2+y1y2=0.

考点4:平面向量模的坐标表示

例4:(2015湖南,理8)已知点a,b,c在圆x2+y2=1上运动,且ab⊥bc,若点p的坐标为(2,0),则的值为()

a.6b.7c.8d.9

练:(2016,上海,1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0),b(0,-1),p是曲线上一个动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解题心得:

求向量的模的方法:

(1)公式法,利用|a|=及(a±b)2=|a|2±2a·b+|b|2,把向量的模的运算转化为数量积运算;

(2)几何法,利用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作出向量,再利用余弦定理等方法求解..

五、课后作业(课后习题1、2题)

数学必修一教案篇3

目的要求:

1.复习巩固求曲线的方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求贡线的方程的能力,灵活掌握解法步骤;

3.渗透“等价转化”、“数形结合”、“整体”思想,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及严密性。

教学重点、难点:

方程的求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学点聚集:

1.曲线c的方程是f(x,y)=0(或方程f(x,y)=0的曲线是c)实质是

①曲线c上任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

②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上的点

2.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

①建系设点;

②寻等列式;

③代换(坐标化);

④化简;

⑤证明(若第四步为恒等变形,则这一步骤可省略)

二、基础训练题:

221.方程x-y=0的曲线是()

a.一条直线和一条双曲线b.两个点c.两条直线d.以上都不对

2.如图,曲线的方程是()

a.x?y?0 b.x?y?0 c.

xy?1 d.

x?1 y3.到原点距离为6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4.到x轴的距离与其到y轴的距离之比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一条曲线在y轴右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a?2,0?的距离减去它到y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例2:已知p(1,3)过p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1、l2,它们分别和x轴、y轴交于b、c两点,求线段bc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2例3:已知曲线y=x+1和定点a(3,1),b为曲线上任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点b在曲线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巩固练习:

1.长为4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求ab中点m的轨迹方程。

22.已知△abc中,b(-2,0),c(2,0)顶点a在抛物线y=x+1移动,求△abc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

思考题:

已知b(-3,0),c(3,0)且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高为3,求三角形abc的垂心h的轨迹方程。

小结:

1.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时,所求点满足的条件并不一定直接给出,需要仔细分析才能找到。

2.用坐标转移法求轨迹方程时要注意所求点和动点之间的联系。

作业:

苏大练习第57页例3,教材第72页第3题、第7题。

数学必修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思想.

(2)会用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简单具体问题的算法;

(3)学习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算法的含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设计.

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情境导入

电影《神枪手》中描述的凌靖是一个天生的狙击手,他百发百中,最难打的位置对他来说也是轻而易举,是香港警察狙击手队伍的第一神枪手.作为一名狙击手,要想成功地完成一次狙击任务,一般要按步骤完成以下几步:

第一步:观察、等待目标出现(用望远镜或瞄准镜);

第二步:瞄准目标;

第三步:计算(或估测)风速、距离、空气湿度、空气密度;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的结果修正弹着点;

第五步:开枪;

第六步:迅速转移(或隐蔽).

以上这种完成狙击任务的方法、步骤在数学上我们叫算法.

●课堂探究

预习提升

1.定义:算法可以理解为由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所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或者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或序列能够解决一类问题.

2.描述方式

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形式语言(算法语言)、框图.

3.算法的要求

(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且能重复使用;

(2)算法过程要能一步一步执行,每一步执行的操作,必须确切,不能含混不清,而且经过有限步后能得出结果.

4.算法的特征

(1)有限性:一个算法应包括有限的操作步骤,能在执行有穷的操作步骤之后结束.

(2)确定性:算法的计算规则及相应的计算步骤必须是确定的

(3)可行性:算法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基本操作,并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4)顺序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后续,且除了最后一步外,每一个步骤只有一个确定的后续.

(5)不性:解决同一问题的算法可以是不的

数学必修一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画出简单几何体、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指导

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展示庐山的风景图——“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

(二)讲授新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

2、三视图: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三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的画法规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长对正:正视图与俯视图的长相等,且相互对正;

高平齐:正视图与侧视图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对齐;

宽相等:俯视图与侧视图的宽度相等。

3、画长方体的三视图:

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到有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长方体的三视图都是长方形,正视图和侧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俯视图和正视图都各有一条边长相等。

4、画圆柱、圆锥的三视图:

5、探究:画出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的三视图。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5练习1、2;p20习题1、2[a组]2。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0习题1、2[a组]1。

数学必修一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幂函数是中学教材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即是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系统总结,也是对这些函数的概况和一般化、

教学重点: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难点:以幂函数为背景的图像变换、

二、教学目标设计

能描绘常见幂函数的图像,掌握幂函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幂函数图像的演进及单调性质;理解幂函数图形特征与代数特征的对称联系,在函数性质的应用中体会它的价值。能以幂函数为背景进行基本的函数图像的平移和对称变换、

三、教学流程设计

设置情境→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尝试应用→练习回馈→设置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设置

指导学生描画一些典型的幂函数的图像,回忆并归纳幂函数的性质、

2、探索研究

问题:如图所示的分别是幂函数①,②,③,④,⑤,⑥,⑦在坐标系中第一象限内的图像,请尽可能精确地将指数的范围分别确定出来

3、总结提炼

揭示幂函数图像特征与底数的依赖关系、师生共同整理出规律性结论、

4、尝试应用

①(1)研究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2)在同一坐标中作上述函数的图像;

(3)由所作函数的图像判断最后一个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

②已知函数

(1)试求该函数的零点,并作出图像;

(2)是否存在自然数,使=1000,若存在,求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③作函数的大致图像、

5、练习回馈

课本第83页练习4、1(2)

六、教学评价设计

习题4、1——

b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用)

数学必修一教案6篇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

一年级数学学期总结范文6篇

一年级数学工作总结个人总结6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工作总结精选6篇

一年级数学教师年终工作总结6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总结6篇

一年级数学科工作总结6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工作总结6篇

高一数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6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年度工作总结6篇

数学必修一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6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