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教案精选7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具有包容性的教案能够关注每位学生的独特需求,促进公平与包容的学习环境,具有包容性的教案能够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公平与平等,以下是28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课标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课标教案精选7篇

课标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项目体验中打破彼此的隔阂

2.在体验中获取真知,提高自信心

3.熔炼团队、挑战自己、考验集体

二、教学重点:

如何在做项目的同时熔炼团队精神,加强集体建设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项目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得,得有所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练习的方法、观察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对象:

初中学生

六、教学内容:

一、破冰项目:反口令,鼻子耳朵,捏肩,水果蹲,理财高手

二、组建团队:队名,口号,队歌,队形

三、团队协作项目:同心圆、同起同坐、跨越雷区

七、教学步骤:

(一)1.整队、清点人数,学生队伍整齐,口号响亮,精神饱满

2.自己介绍

3.师生问好:“好-很好-非常好”

4.言简意赅的宣布课堂纪律:一相互尊重,二张弛有度5.了解班级情况:班干部及其他同学姓名(随机)

(二)1.反口令:

项目要求:教官下口令,学生做出相反的动作,如有失误,均被淘汰。惩罚措施:个人才艺展示

分享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学会换位思考

2.鼻子耳朵:

项目要求:右手轻捏鼻子,左手交叉清捏右耳朵,每听到教官的一次哨音时双手就快速交叉互换。如有反应特别迟钝者、出错着将步入星光大道才艺展示。

分享点:万事均有规律,协调能力的锻炼。

3.捏肩:

项目要求:把学生建成几个团队后,学生按团队排成几路纵队后,全体学生平举双臂,放到前一名同学的肩膀上

口令:捏一捏,锤一锤,拍一拍,上捏捏下捏捏,捏一捏腰目的:调节课堂气氛;通过身体接触,打破彼此之间的心理隔阂。

4.水果蹲:

项目要求:每组若干人分成一组,每组分别命名为水果的名称(例如苹果,香蕉,橘子,西瓜,樱桃),由主持人开始说,例如“苹果蹲苹果蹲苹果蹲完橘子蹲”,此时代表橘子的队伍就要根据节奏蹲下起立蹲下起立,同时嘴里要说橘子蹲橘子蹲完西瓜蹲等等,然后被点名的水果所代表的队伍就要接着蹲下起立,以此类推。在喊出下一个水果名字的时候,这一组的水果要整齐,要是不整齐的情况下,这组水果要继续蹲。(他们可以选一个组长,组织大家口令一致)

目的:一项体能和心理素质拓展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建立起彼此间的友谊与信赖,锻炼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5.理财高手:

项目要求:男生代表0.5元,女生代表1元,当围成一圆圈跑动时,教官会问“我到银行取存钱”的问题,学生则一起大声回答“存多少”。教官可根据班级情况给出一个钱数,这时,所有的同学要组建这个数目,且每一组不允许是清一色五角或一元,组好之后,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用欢呼声告诉大家。

2.分享点:优化结构,考验团队的智慧

(三)、组建团队:

1.报数分组(如:分为4个队就1-4循环报数。)

2.各队推选一名队长(自荐或推选10秒完成)

3.队长整理队伍(站到队前自己介绍表决心)

4.整队完毕,教练要求每队在队长带领下起定队名、队呼、对歌、队塑,限时20分钟5.团队展示

目的:通过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将参差不齐的思想整合到一起,最终大家达成一致的思想和行动,唤醒团队意识。

(四)团队协作项目:同心圆:

1.项目规则:所有队员站成一个圆,要求后一位队员的脚尖顶住前一位队友的.脚跟,所有队员的脚都并到一起;站好后统一口令坐下,同时双手扶住前一位队友的肩膀,然后喊着统一有节奏的口号开始移动。

2.项目目的:调节课堂气氛。通过身体接触,打破彼此之间的心理隔阂,营造良好、积极的团队氛围。同起同坐:

项目导入:遇到歹徒,和同伴被歹徒背靠背捆绑在一起,每人的手也被束缚,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彼此的力量同时站起来拿到桌子上的刀具逃跑,怎么办?

要求:手不能碰触地面,背部紧靠,同起同坐。组织:2人/组—4人/组—8人/组—2组/班—全班/组分享点:

要有团队精神、齐心协力,大家是一个整体,相互制约,相互用力行动一致,态度决定一切。跨越雷区:

项目导入:在二战时期,一支小分队已经突破敌人两道封锁线,最后一道封锁线是一片直径为六米的雷区,其中只有三个安全点,只要触及安全点以外的地方就会引爆雷区,以致全军覆没,我们要在敌人到来之前穿越这片雷区。讨论:

1、勇敢站出来献身的队员,站出来的动机是什么?

2、当你踩在队友的脚上的时候,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3、你为什么没有第一个站出来?目的:

1、建立相互信任与责任的团队气氛(相互信任与责任是团队合作的基础);

2、通过身体接触,打破同学之间的陌生与隔阂,体会团队同伴对自己的支持;

3、体验环境变化后,在恐惧与挑战面前,团队激励对个人的作用;

4、体验诚信与承诺对于个人成长、组织发展的重要性;

5、换位思考意识

八、课程结束,归还器材

课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生交流)

2.师小结。

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截蜡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剧本

1.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这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看法。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名回答。

3.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谁(怎么做),(结果怎样)。

4.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四、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同学们想不想根据剧本来演演一家人巧妙与德军周旋这一幕呢?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先得认真地研究一下剧中人物的形象,怎么来研究呢?

2.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测心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细读剧本,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4.集体交流,尝试表演

(一)伯诺德夫人:

(1)语言: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要说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关键读好哪个词?为什么?

(学生各自试读后指名朗读,评价)

[教师提示:只要能不引起德军怀疑,巧妙熄灭蜡烛,你的朗读处理就都是允许的。]

(2)动作:(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思考: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为什么要轻轻吹?

(3)神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怎样才是“不动声色”?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4)揣测心理:在敌人面前,伯诺德夫人如此镇静,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可回顾前文伯诺德夫人说的“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来理解她的爱国思想。指导朗读这句话。)

(5)尝试表演,评价。

(二)杰克:

(若无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火来生个火吧。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1)引导思考:杰克的言行巧妙地哪里?

(“若无其事”才能避开敌人的怀疑,“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生火”的理由,这样才有可能拿走蜡烛。)

(2)揣测心理:杰克为什么能这样勇敢呢?

(3)尝试表演,评价。

(三)杰奎琳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1)引导思考:她的说话、动作、神态有什么巧妙之处?

(语言上,她称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满足他的虚荣心,“天晚了,楼上黑”、“我实在太困了”,把拿灯上楼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她特意说是“拿一盏灯”而不是“拿蜡烛”,避免怀疑;动作上,她“打了个懒懒的哈欠”,一副极困的样子让人可信;神态上,“宝石般的眼睛”、“笑容像百合花”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可爱,纯洁无瑕,顿生怜悯之心。)

(2)揣测心理:杰奎琳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3)尝试表演,评价。

(四)德国军人:(略)

五、小组组合表演

六、拓展想像(任选一题):

1.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想像: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阅读交流战争故事。

课标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学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课文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说明教科书的珍贵及当时学习环境的艰苦,体现了革命先辈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全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展开故事情节。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坚持”“必须”造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教学构想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课文的叙述顺序还不是很了解。教学中要以“教科书”为线索,按照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前进这个思路,结合有关词句理解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革命战争年代学习艰苦的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时代背景,检查预习课文情况,通过范读、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学习过程

一、介绍时代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解放战争从此开始。战争给解放区孩子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们今天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这个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个别字给予正音、分析字形。

3、结合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三、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主要讲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默读,提出要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读后交流,并引导学生概括为小标题:盼书、取书、护书、激励我前进。

课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9、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

(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

(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②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xx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5、引学生比较、发现:这些百分率和100%比较,大小怎样?哪些百分率可能超过100%?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3、解决问题(3颗星)

(1)我班有27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测试中,有24人优秀,那么我们班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27名同学全部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3)要求,以2人小组互查,每人练习一道题,口头列式。1、王大爷在荒山上植树,一共植了125棵,有115棵成活。这批树的成活率约是多少?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课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点:扇形统计图。

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解疑合探:

教学例

1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②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3)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

②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质疑再探: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四、运用拓展:

1.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2.布置作业

课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运用词语。

3、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开展口语交际。

5、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2、难点:进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牛奶

图画画图

蜜蜂蜂蜜

牙刷刷牙

水池池水

山上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二、日积月累

(一)是读读认认;

1、投影出示字词。

2、组内交流说发现。(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3、游戏识字。

*卡片认读生字提示

姓、警的正确读法;

*任意抽卡片认读

*送信游戏

*同桌互读,全读对的给同桌画颗星。

4、自由练习读词语,扩词练习。

(二)是我会填;(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

1、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

(三)是我会读。

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

1、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想法。

4、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生将课前布置制作的小制作拿出。如,用毛线编织蝴蝶结,用塑料瓶做成花篮,用红辣椒做成玩具鞭炮,用纸叠成的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3、小组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别人讲的时候,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作解答。

4、小组推荐做得好、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5、评一评谁的小制作做得好,谁介绍得好。

6、将学生的小制作办成一个展览。

二、展示台

1、导语: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碰到美的东西你会怎样?(生交流。)

2、展示: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

3、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

4、总结: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原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5、为此专题办个展览。

三、作业布置:搜集李白与杜甫的相关资料。

课标教案篇7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⑴陇:lǒng,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陇”和“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欢。

⑶颍:yǐng,不要写成“颖”

⑷就:接近,趋往,动词,与现代汉语作副词“就”的解释不同。

⑸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弃,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⑺颓:tuí,崩坏,倒塌。

⑻度:duó,估计、衡量。

⑼信:通“伸”,伸张。

⑽用:因(此)。

⑾猖獗:颠簸受挫。和现在的通用义不同,要特别注意。

⑿胜:shēng,尽。

⒀数:shǔ,计算。

⒁挟:xié,挟持,控制。

⒂沔:miǎn,水名。

⒃会:guì,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⒄殆:dài,大概(另一义为危险)。

⒅资:资助,给予,动词,现在通常和别的词结合作名词用。

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二、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

2、熟读第3、4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三、精讲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

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坚持讨伐的惟一目标(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说“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力量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误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

(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惟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奔刘表,受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荆州,以后曹、孙、刘三方为争夺荆州,发生过多次纠纷和战争),而其主又无能之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荆州可取,失良机(“此殆天……岂有意乎”)的结论。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之土”,并举汉的始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此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这里,结论——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3、小结这一部分。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26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后将会出现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赞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业。当然,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和规划,是他密切注意时局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观察和研究时局的动态和发展的结果。不关心和观察时局,胸无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这的对策的。在对策中,还可看到诸葛亮主张爱恤民力,信用贤才,革新政治,争取同盟者,认真研究各种力量的特点及其矛盾关系,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这些在当时及此后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对每种力量的分析,都是先举出充足的论据,进行推理,然后作出明确的结论。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学生齐诵第4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4段。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等有关回目,并与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

课标教案精选7篇相关文章:

小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5篇

小学新课标培训心得5篇

2024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模板8篇

2024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5篇

读2023年新课标心得体会推荐8篇

消防安全教案教案精选7篇

小篮球教案精选7篇

认识7教案中班教案优质7篇

中班汽车教案精选7篇

认识伞教案中班教案精选7篇

课标教案精选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7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