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享实用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帮助读者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准备好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28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功勋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功勋的心得体会篇1
向袁隆平致敬,让我联想起当前全省开展的治庸问责活动,百亩试验田亩产926.6公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个富有智慧之人,更是一个在某些方面存在平庸之人。印象中,一次央视活动中,其拿话筒都没有拿好的细节足以说明其在社交领域是一个存在不足之人。
然而,这位朴实厚道、务实求真的科学家一再取得事业辉煌成绩,说明一个道理:人的精力更是有限的,庸与智是相对的,用对地方便会做出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反之,袁隆平如果参加工作起,就琢磨仕途升迁,将智慧用于社交领域,或许现在是一个八面玲珑之人,但是事业上永远没法取得如今的成就。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鸟美在翅膀,人美在思想,这句鄂西北老河口谚语诠释出袁隆平同志可敬的人生品质。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开展治庸问责活动,各部门纷纷从下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班,出台许多方案、制度,不厌其烦地奔向一线督察,结局如何,一言难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无疑上下均没有达到袁隆平庸与智技术,更没有感悟出其人生之道。或许,在上级个别官员眼里,文章、数字出业绩,让一些秀才闭门造车、绘制蓝图;或许,在上级个别官员眼里,联系群众方式就是治庸问责,屁股上挂镜子——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或许,在下级个别官员眼里,研究研究、来来往往便可以达到上下和谐、考核过关;或许,在下级个别官员眼里,报假数字、编假汇报等,便可以显示智慧而掩饰平庸。确实,这些官员社交方面能力比袁隆平高出许多,不会出现拿错话筒的尴尬局面。
当然,治庸问责活动本身没有错,是上级为纠正不正之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一种途径而已,问题是方式未必妥当。原因很简单,从袁隆平庸与智看修养,说明每一个公务员内在思想的重要性胜于外在考核形式。显然,人的思想很难通过上级治庸问责活动扭转其看法。不妨来个双向治庸问责活动如何?百姓先对执法者不记名投票形式治庸问责,下级对上级领导不记名投票形式治庸问责;等百姓觉得上级过关后,再来上级对下级治庸问责。如此逆向思维后,估计上述从下级抽调专人来回巡查,扰民之举便会消声匿迹。我想:各地上下公务员队伍均会看清自己岗位责任,明白袁隆平庸与智之道,将主要精力用在对事业有意义活动之上。
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有些人放弃正确的袁隆平庸与智修养之道,一味追求外在形式美丽东西,或单位举债搞形象建设、个人举债搞美容手术,更多的用青春与金钱付诸酒场、舞场、娱乐场。一个又一个美女鲜闪亮出场、一个又一个风度翩翩的男士来回走动官场、一个又一个能说会玩就是不务实者充满这些公务员队伍之中,让治庸问责活动一再走调。试想,这样下去,大家会达到何种修养?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者,无言为君子也;形相虽美而心术恶者,无言为小人也。所以,将干部责任、能力定位在外在美,而无视内心美是何等的肤浅思想;袁隆平成功得益于其善于正确历练自己,懂得如何加强自己修养而不是上级治庸问责驱使其成功转变的思想。因此,笔者建议不妨来个双向治庸问责活动,引导上下单位同志均注重内在修养的历练,让大家彻底明白放弃内在美的修养,迟早会一事无成、浪费青春、妨碍事业的道理。
莎士比亚说过:没有德行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丽是永存的也充分地印证这一道理。这里,笔者并不反对大家追求外在之美,但是更倡导内在修养的历练。至于治庸问责活动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认识自我加强内在美的修养是未来人生路不可或缺的驱动器。从袁隆平庸与智看修养,给予自己启迪是脚踏实地,永不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耕耘好身边的土地,便是灵魂得以净化、提升的正确路径!
:
功勋的心得体会篇2
我静静地坐在电脑桌前,一手托着下巴,一手握着鼠标。屏幕上放映着已经结束了好久的片尾,忠诚可靠、枪法入神的革命先辈邝惠安的个人简介,这是《无声的功勋》微纪录片中功勋人物真实的人生经历,看到了他们机敏、才智和对党组织的无私奉献。
?无声的功勋》微纪录片,每集只有短短的9分钟,却能还原历史,真实的展现出隐蔽战线的伟大斗争。出生入死,惩奸除恶的铁胆英雄,被处以绞刑牺牲时年仅32岁的邝惠安,他领导的锄奸“红队”曾令叛徒、特务闻风丧胆;用自己具有的商业天赋为党组织建立秘密的交通站,筹集经费,从一间米铺变成六间铺子,两根金条变成八根的秦邦礼,他运送的第一批物资为敌后抗日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两根金条为起点,缔造了不朽的红色商业传奇;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面对酷刑始终未泄露半点机密的熊瑾玎,曾用自己谨慎、机智为中央政治局领导开会、办公的处所保驾护航,许多重要的指示、机密文件才源源不断的传出,熊瑾玎任新华日报社总经理时,解决了纸张缺乏的紧要问题,《新华日报》在重庆如期出版,成为中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有力舆论阵地,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周恩来曾高度评价他。
一个个的故事,是千万个同路人的缩影,他们的隐蔽斗争,神圣且伟大,战斗虽是隐蔽的,人物却是鲜活存在的,正如每个影片片尾都再次出现英雄们的光荣简介,他们是为国家富强而忘我奋斗的人们,是民族的先锋,时代的典范,这些名字值得我们世世代代铭记于心。
从影片中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是怎样让自己的青春无悔,在遇到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又是如何应对和克服的,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才不会再有迷茫,内心才会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功勋的心得体会篇3
原标题:激扬英雄气 奋进新征程
英雄闪耀强军征程,荣誉激发建功热情。
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一年来,全军各级深入贯彻新时代军队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广泛开展新时代立功创模活动,持续兴起争当强军先锋、争创示范标杆、争做英雄模范的热潮,激励广大官兵以练兵备战为舞台,化军功荣誉为动力,竞相战位立功、岗位建功,涌现出以“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钱七虎、聂海胜和“模范地空导弹营”空军地空导弹兵某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模典型。全军各个方向、各条战线,立功创模、昂扬奋进蔚然成风,官兵身边可学可做、可追可及的典型,犹如朵朵浪花奔腾涌现、汇入强军洪流,推动聚力强军打赢成为军营主旋律,建功强军事业成为官兵最强音。
习主席深刻指出,“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回望我军95年光辉历程,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前赴后继、砥砺前行,有力促进各个历史时期军队使命任务的圆满完成,成为中华民族闪亮的坐标。当前,我们大踏步走在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在此节点,响鼓重锤、奖优励先,激励官兵鼓足干劲、接续奋斗极为关键、至为重要。当此之时,也正是新时代军队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全面重塑落地后的第一次集中评功评奖,可以很好地推动新时代立功创模活动深入开展,发挥新荣誉、新待遇、新证章的强大激励效应,感召官兵崇尚先进、见贤思齐,对标一流、争做先锋,汇聚起奋斗强军的磅礴力量。
依法施奖方能奖出其效,褒扬英模就会英模涌现。各级要按照《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和《军队功勋荣誉表彰实施办法》,按绩施奖、精准施奖,重点区分战备训练、教育管理、国防科技、服务保障等4种情形,严把标准条件,严格程序要求,确保奖当其人、奖当其绩,评出导向、评出干劲。一名典型就是一面旗帜。要利用军营广播电视、橱窗展板、强军网等载体平台,广泛宣扬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让模范典型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教育引导官兵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要落实功勋荣誉表彰相关待遇,举办颁授仪式,建好荣誉场馆,记载名录功绩,做好送喜报、走访慰问、解难帮困等工作,用好用活各项激励手段,让功勋荣誉表彰获得者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荣誉感。
强军高歌进,建功正当时。广大官兵要积极投身新时代立功创模活动,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强军有我的使命担当,坚决听党指挥,聚力练兵备战,矢志奋斗奋进,以新气象新面貌开局起步,以新功绩新成就续写荣光,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本报评论员)
功勋的心得体会篇4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是在艰苦革命年代下先辈们为新中国建立而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他们中,有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有人在危难时逆行而上,有人在平凡中铸就伟大,还有人在刹那间成就永恒……
?无声的功勋》便是一部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英雄致敬的纪录片。从保卫党中央机关的钱壮飞到扼住蒋介石脉搏的沈安娜;从侠肝忠胆写传奇的李士英到两根金条创传奇的秦邦礼,一位位革命先辈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原本有着更多的选择,他们却坚守着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奋斗终身的伟大信仰。他们信念如磐,在暗夜和硝烟的考验下,用无比的忠诚和最宝贵的青春岁月,谱写下一曲无名英雄的壮美赞歌。看完先辈们的英雄事迹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这些后辈换来的和平盛世,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怎敢不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9篇《观看无声的功勋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功勋的心得体会篇5
新华社福州8月29日电题:女排娘家,那些平凡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林德韧、赵雪彤
在漳州体育训练基地的冠军楼旁,五棵芒果树郁郁葱葱,与旁边建筑的白墙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宁静闲适的闽南风景画。
这个基地被称为“女排娘家”,中国女排曾先后48次到此集训,中国女排的辉煌历史,与这个地方密不可分。
芒果树的树龄已不可考,在这片场地建立之初,这些树就已生长在这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见证了在这里来来去去的普通人们的那些平凡故事。
竹棚搭成世界冠军的摇篮
1972年,这里还是一片荒芜。那年冬天,漳州军分区原司令员兼体委主任于克钊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28天之内建成8至12块排球冬训场地。面对着一块荒地,于克钊动员了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请来60多位竹篾师傅,硬是在28天之内盖起一座有6块平整场地的“竹棚馆”。
这些“竹棚馆”用漳州本地竹竿为架,“谷打”(一种竹篾席)、油毛毡为顶,地面则是黄土、石灰、盐水三者合一(俗称“三合土”)夯实而成。
基地建成后不久,第一届全国重点省区市排球队的队员们如期到此冬训,日后为人们所熟知的曹慧英、陈招娣、杨希、张蓉芳、孙晋芳、陈亚琼等女排名将就在队伍当中。在这次冬训的近十年后,她们共同缔造了中国女排登上世界之巅的辉煌。
当时,16岁的杨秀霞作为福建队的一员也参加了集训。在那片三合土上,她曾一口气练了120个滚翻,大腿两侧血肉模糊,沙土都混到肉里。
“晚上到澡堂,一沾水所有人都痛得哇哇叫。”杨秀霞说,练完的第二天,出血的地方和裤子都粘到一块,然后,在伤口上垫块海绵,继续练。
白天苦,晚上哭,这些正值花季的姑娘们一次次地挑战着自己的极限。问到坚持下来的原因,杨秀霞却十分淡然,她说:“当时真的没想太多,就是大家比着练,你练80个,我就得练90个。”
“不能比别人练得差”是年轻时的杨秀霞朴素的想法,作为运动员,不服输、争上游是必备的素质,而正是在这样你追我赶的训练氛围下,姑娘们磨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为日后的腾飞积蓄了力量。
然而,拼到极限的杨秀霞依然遗憾地未能入选国家队。在省队打了几年后,她去了上海体育学院读书,然后回到漳州成了一名业余体校排球教练,一直干到了今天。一拨一拨的孩子们由她进行了排球的启蒙,其中就包括曾拿到世界冠军的女排国手沈静思和郑益昕。
66岁的杨秀霞很感慨,从小时候到退休,跟排球打了一辈子交道。谈到未来,杨秀霞想为青少年排球站好最后一班岗,争取再带起来一批年轻教练,她说自己也很幸福,至少这一辈子,做好了一件事情。
挖一袋土带回家
现年88岁的老人杨山东,身体依然健硕。一口气爬上三层楼不停也不喘。在漳州基地初建的那段时间,他在当地部队的管理科负责协调车辆,建竹棚用的竹子就是他们一车一车拉到基地的。
让杨山东印象最深刻的,是竹棚馆的土地。“女排训练到最后结束的时候,土地都是亮的,里面混杂了血、泪、汗,黄土地像浸了油一样。”杨山东说。
当年,集训结束时,一些队员会挖一袋土带回去,因为这土里不光有自己的血水和泪水,还有一段永生难忘的记忆。
1977年,杨山东从部队转业到漳州市体委,跟排球的缘分也就延续了下来。
女排姑娘们训练的辛苦,杨山东都看在眼里,在训练上使不上劲,那就在保障上多下功夫。对于他来说,准则只有一条:队员们的需求。
杨山东还记得,为了给体力消耗大的队员们补充蛋白质,他们特地去抓了在出海口咸淡水交汇处养殖出的青蟹,给她们送。“女排回娘家来了,说要什么,咱们就要努力给什么。”杨山东说。
从生活到训练,漳州从各个方面不遗余力地给予这支队伍支持。对于服务和支持,2005年来到这里工作的福建省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副主任郑强深有体会。
在郑强看来,基地的保障与普通的宾馆和训练场不同,在“标准化”的服务之上,必须要有“个性化”的温度。比如,酒店一般每个房间每天提供两瓶水,基地里直接提供一箱;外面的自助餐花样较多,但分量少,基地的自助餐分量充足,保证运动员能够充分补充能量;酒店打扫卫生有固定时间,基地的清理时间则根据运动员的训练规律,不能在运动员休息的时候打扰她们。
“运动员不容易,长期离家,所以到这里就应该像回家一样,我们用这种角度去思维和工作,让他们达到更饱满的状态,应对训练和比赛的压力。”郑强说。
为什么是漳州?
漳州基地的缘起,与整体的大战略密切相关。据袁伟民主编的《中国排球运动史》记载,1972年,为发展排球事业,国家体委决定在我国南方建立一个排球训练基地,以进行排球集训大会战。为选择合适的集训基地,国家体委排球处委派当时在排球调研组工作的张然南下考察。
作为国家体委调研组专家,张然一路南下走访了几个地区,最后选中福建漳州。报告中他提到,把漳州作为排球训练基地有4个优势:领导重视体育,群众喜爱排球,冬季气候宜人,物质产品丰富。
时任国家体委排球处处长、中国排球协会秘书长的钱家祥听完张然的汇报,决定亲赴漳州查看。回到北京,钱家祥将选点的情况和自己及专家的看法向领导做了汇报。国家体委经过认真研究,正式批准了在漳州建立排球训练基地的计划。
作家、时任福州军区男排主教练陈继共认为,漳州浓厚的排球文化和雄厚的人才基础也是基地落户漳州的重要原因。陈继共回忆,20世纪70年代,漳州有800多支业余排球队,为了帮助女排提高实战能力,漳州市组织了多场公开比赛,也曾组织多支男排队伍与女排对练,这样的环境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他与谢雨森合著的《世界冠军的摇篮》中有着这样的记载:“1973年春节期间,各队分组到漳州地区的龙海、长泰、漳浦等乡镇和驻军点去,边参观学习,边汇报表演,历时六天,共赛球41场,观众超10万人(次)。”
陈继共的一辈子,也都在跟排球打交道。他从小打排球,1972年入选福州军区男排,任队长。1985年任福建省军区男排主帅。1986年任解放军二炮体工队男排主帅。作为“圈内人”,陈继共用笔记录下了那个令人难忘的时代,从1981年女排夺冠开始,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不计其数,每位中国女排将士几乎都写过,其中就包括与女排功勋主帅陈忠和合著的《笑对人生——陈忠和自述》等佳作。
一直到今天,已经年逾古稀的他还坚持在网络上每天写关于排球的文章。“写作健脑,权当锻炼!”他说。
回娘家的路,一碗热粥等着你
竹棚馆刚刚建起来的那年,梁明琴出生了。上小学期间,她也打过排球,但像大部分的普通孩子一样,身体条件并不出众的她最终并没有走上排球专业的路,而是上了职高,成了一名面点师。
1989年,17岁的梁明琴得到了来漳州基地实习的机会,因为表现出色顺利获聘,这一干,就是30多年。
梁明琴说,当年来基地的时候,自己还是个小姑娘,看女排队员们都是大姐姐。随着自己的年岁增加,看一批批队员们的感觉也不一样了。“我看现在很多小队员都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都快可以叫我奶奶了。”梁明琴笑着说。
女排队员来自全国各地,口味不同,这对于食堂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梁明琴和同事们既做福建当地特色的锅边糊、干拌面,又要包包子、包饺子,光是面条的种类就有好几十种。原来基地曾经试用过包水饺的机器,后来感觉口感不尽如人意,最终决定所有带馅的主食都手工包。
人在后厨,卫生第一。这些年,女排的“大明星”们就在不远处,但梁明琴也没跟她们有过更多的直接接触,但看着自己衣服上“女排公寓”的字样和袖子上的红旗,她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那天,梁明琴彻夜未眠,一边看比赛一边给女排姑娘们鼓掌加油,不知不觉间手都拍肿了。“伴随中国女排的经历,我们也算是看到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不是因为工作而工作,而是因为热爱这个事业而工作。”她说。
女排有时候春节期间来集训,为了避免出现春节期间买不到菜的情况,梁明琴和同事们就提前把材料都备齐,做到万无一失。梁明琴说,其实这跟妈妈在女儿寒假回来前的心情是一样的,无论她是衣锦还乡,还是倦鸟归巢,家里的一碗热粥,会一直等在那里。
“就像人生历程,有高光时刻,也有低谷时期,不可能永远是常胜将军。不管巅峰还是低谷,我们永远是他们的家人。默默守候,这个是我们最本分的工作。”梁明琴说。
如今,1973年建起的基地1号馆已经很少用于集训,而是作为全民健身的羽毛球场地向大众开放,一批批的孩子们在这里追逐着各自的梦想。在这个球馆的门口,立着钱家祥老人的衣冠冢,上面写着“一位中国排球事业的开拓者长眠于此”。
冠军楼的门上依然印着袁伟民、陈忠和、郎平等中国排球名宿的名字,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在中国女排腾飞馆里,2024年福建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的赛前训练正在进行,场地上,十几岁的小队员在场上发球、一传、二传、扣杀、拦网,有模有样。看台上,三个幼童爬上爬下,时不时把打上来的排球给大哥哥、大姐姐们扔下去。
精神不灭,薪火相传,在这片土地上,关于中国女排的平凡与不凡的故事和传奇,仍将继续书写下去。
来源: 新华网
功勋的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