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可以培养对细节的敏感度,从而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28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介绍一风俗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介绍一风俗作文篇1
春节这样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这样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这样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这样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这样少不了的。其次,就这样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这样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一样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这样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样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介绍一风俗作文篇2
阴历3月初三,也叫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独有些节日。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参与3月初三活动,广西首次在3月初三节日放假两天,太让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细雨绵绵,我来到了壮乡。这壮乡隐藏在群山怀抱之间,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满地都是嫩绿的野草,一副多么漂亮的田园诗画啊。朴实的壮族大家热情地邀请大家这部分外来的游客进屋里歇息,避雨。我进了一位老大娘的家里,她热情地给我沏上了一杯热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谈起来,对3月初三民俗有了更多的认知:相传为了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大家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年轻人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雨住了,大家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热起来了。只见方圆几十里的壮族男女年轻人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来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台上载歌载舞。圩台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我好奇地看着舞台上,只见男女分成了两个队,像抛绣球一样,你抛来一句,我就回一句。对山歌到了高潮,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内容也更精彩纷呈了。女孩唱问:“什么结果一条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结果一条心呀!”还有不少斗智的歌词,大伙也被不由自主地带入到了思索歌词之下句的境界中了。蓦然回过神来,才知壮乡人民的智慧之大,与壮乡人民对于歌曲的追求之多,这部分早已把大家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大家日渐散去了,但这壮乡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大家心中。
介绍一风俗作文篇3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让它化凶为吉。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介绍一风俗作文篇4
小时候吃了一种寒性食物——冰棍,吃太多而拉肚子。当时的情景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所幸长大后知道一首叫“寒食”的诗,才让我对真正的“寒食”有了了解。
“寒食”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真的是吃“寒冷的食物”?后来我才知道,我答对了一半。真正的“寒食”其实是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是冬至后的105天。
介子推是谁呢?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其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终成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与母亲归隐山林,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烧而死。晋文公感其忠臣之志,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节”这一天,不能用火去做任何食物,只能吃一些常温的食品。嗯,没有经过火加热的食物能好吃吗?哎,想想也觉得应该不会有什么好味道的。但是想想晋文公和介子推之间的君臣情谊,觉得这个寒食节还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我们现在好像对“寒食”节没有太多印象。不过,我却被介子推这种不追求功名利禄,一心只为国家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在这一天,过这个节的人家家里都不会动烟火,吃剩下的食物。我想在吃剩下的食物的时候人们可能就会想着这一段故事,跟熟悉的人讨论着忠君和廉洁。还有去寺庙祈福的人们,也会期望来年平平安安!另外踏青也是寒食节的一大习俗,寒食节这天会看到大人带着小孩去踏青,赏赏路边风景,放放风筝。
现在过寒食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可能只有查看日历的时候才能看到。真希望这个节被重视起来,让这段君臣佳话流传下去。
介绍一风俗作文篇5
山东春节是从除夕那天才开始的。除夕以前家家户户务必把,春节这几天要吃的鱼啊、肉啊准备好,因为过年这几天许多商铺是不会开的。
除夕一早,大爷就在家门前放了两声二踢脚,整个村子,早就响起了玲玲碎碎的炮声,家里面的人也陆续起来,洗漱吃完早饭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大爷和爸爸贴春联,贴门神。给家里的车上也贴上小帘,为的是一路顺风。妈妈,奶奶和大娘,在家里准备,包饺子用的面和饺子馅,过年的饺子一定要好吃,所以面要发好。面要发酵直到下午,才统一包。这一天孩子们都是激动和兴奋的,但说实话也帮不上什么忙。所以多半会去集市上买一些好玩的小花炮。找到村里的小孩一块玩耍,一块谈论着晚上的大年三十的乐趣。这一天大人们几乎是没有时的,从下午开始,村里的烟筒里都冒出烟,家家户户赶做年夜饭。做年夜饭是项大工程,一般要从下午一直做到傍晚,鱼啊,肉啊!各种美味的佳肴,源源不断的往桌子上端,仿佛无头无尽似的。厨房的火还没有熄,大家,一起坐在圆桌旁,谈论着今年的趣事。
等人都到齐了,大家才拿起筷子,分享着桌上的美味。大人们喝酒,小孩子喝饮料。大家互相敬酒,互相祝福。大人们吃完饭还要继续聊天,小孩子们不屑这个,就会跑到电视机前,看着电视里的春节晚会。
桌上的饭菜收拾好了,奶奶妈妈和大娘也会凑过来,这时才拿来早上发的面,一边看着春节晚会,一边包饺子。包饺子的工程并不急,因为这是要到深夜才吃的。不愿看春节晚会的,就聚在一块打牌。无论怎样,家中都会传来一阵阵的欢笑,显得是那么温馨和快乐。
春节晚会结束,饺子开始往锅里下了。像一个个小元宝。这时候是孩子们最欢喜的时刻,他们会拿着各式各样的彩炮,在黑漆漆的夜空中刷的一下燃放。各种彩色的烟火照亮了天空,大人们也玩的乐此不疲,整个村子的天空都被烟花所覆盖。
山东到没有守岁的规矩,吃过饺子,大家便都上床了。整个村里安静了下来。为的是为明早的拜年做准备。
第二天一早,全村的男人都起的绝早,村子里同样姓氏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要向村里年龄最高的人磕头,以表敬意。那时的场面十分隆重,十多号,二十多号人,排成整齐的方队连磕三个头。这项结束后,才能自由串门。上午男人们要去亲戚家,朋友家挨个拜年,女人在家里迎接客人。活动大概到了中午就全部结束了,中午村里很少有声音。人们都在休息,只有精力旺盛的孩子们,还会出去放放昨晚没有放尽的小炮。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把昨天没吃完的饺子用油煎了,大家香喷喷的吃一顿煎饺子。这一天过完,年基本上也就过完了。
大人们在家呆几天要去上班,学生也要开学了。人们又进入了正常的生活规律
介绍一风俗作文篇6
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唐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诗: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这是登山玩月的佐证。明《江南志书》记载:常熟县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
这是泛舟玩月的佐证。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著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介绍一风俗作文篇7
河北具有悠久的传统戏曲,至今,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你能说上三个以上吗?
河北梆子可是中国汉族的戏曲之一,它可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梆子声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支脉,它是“山西、陕西梆子”到河北后,经过河北人民培育成的,听老辈人说,早些年“梅兰芳”唱的河北梆子最有名气,而梅兰芳的老家离我老家也只有八里地的距离……
河北梆子的唱腔风格有:高亢、激越、慷慨、悲忍。让人听起来有酸辛、痛快的感觉。河北梆子主要板式有多种,如:慢板、流水板、二六版、哭板等等。
河北梆子唱腔分为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有小生、武生,都用老生腔,不会用太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等。则用青衣腔,很少唱大慢版;净行有一套唱腔,除大慢板外,其它板式俱全。
男女生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起来较吃力,正调是微调式,反调是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
河北梆子有很多剧目如:《陈三两》、《打金砖》、《蝴蝶杯》、《宝莲灯》、《钟馗》等。
河北梆子若按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生行分胡子生、小生、武生。胡子生在生行中占主要的位置。
旦行则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共五类。青衣多穿黑色服装。花旦,表现人物性格比较多样。彩蛋则属于丑行。
净行分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零碎花脸四类。
丑,又名“三花脸”,分文丑、武丑两大类。
河 北梆子的唱腔使人们喜欢上了它……
介绍一风俗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