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读后感来反思自己的生活选择,这样的文字会格外打动人,写读后感时,重点在于如何将个人观点与书中内容有机结合,以下是28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茶花女》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茶花女》的读后感篇1
是的,我必须要在刚读完《茶花女》的时候写下我的感受,因为我保不齐明天我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了。这实在是个令人悲伤的故事,男主(阿尔芒)和女主(玛格丽特)那么相爱,虽然他们的爱情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但却在即将出现火光的时候被活活扑灭,可怜的玛格丽特,前半生不得不为生存当妓女,出卖自己的肉体,一生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真爱她并且她真爱的男人,却因为种种原因而郁郁而终……在阅读最后她的日记时,那字字句句里透露出来的对阿尔芒的爱和想念自己处境的艰难真是让人潸然泪下,男人啊,你真的如书里说的那样:当他狭隘的热情受到伤害的时候,他往往是非常渺小和卑鄙的`。
即便是阿尔芒回到巴黎后别那样报复玛格丽特,那她兴许会好受些,可是,就像许多偶像剧里的那样,女主角就是要牺牲自己,不把真相说出来,最后苦了自己一个人,不,还有知道真相后的男人。
可是,回过头来想想,又有多少女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样?现在能有多少人能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甘愿默默无闻?多少人不是拼了命的展示自己?做了点好事唯恐别人别人不知道??好吧,除了这些,我想他带给我们的应该还有一种启示,那就是活的阳光一点,即便是别人伤害了你,当然要惩罚,这是原则,但是千万不能把惩罚别人当成你生活的目标,恩,没错,是目标,你的生活里不能充满仇恨,这个很可怕,如果他真的伤害了你,不爱你,那你何必再耗那些功夫,也许你过得更好就是对他的惩罚;如果他也像玛格丽特那样,是出于某种原因,而且你并没有那么恨他,要么就原谅他,要么就沟通交流出真相,否则,知道真相的你活在那种愧疚、悔过中何尝不是一种折磨……
《茶花女》的读后感篇2
?茶花女》是一篇讲述妓女爱情的故事,读完后,使我深深震撼了。快乐,忧郁,纯真,奢淫于一身的玛格丽特对往昔深自谴责时才觉察到自己产生了深沉的,真诚的,不能遏止的爱情。激起这种赎罪爱情的阿尔芒有一颗宽恕的心,也蕴掺了些许忌疑,显得纯洁无邪,却也来势汹汹。
在冲动,豪爽,毫无保留,妒忌还略带软弱的阿尔芒的几经周折下,他们的爱情终于也坚固了一段时间。正沉浸在“想象能给他们感官以诗意,肉体欲望能向心灵的幻想让步”的甜蜜美满中时,老迪瓦尔的驾临犹如一支镇静剂,使他们预感到灾难的即将来临。爱情与亲情的碰撞却没能激荡绚烂爱河的涟漪。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玛格丽特曾经希望天主留给她美貌和健康,以换取她的忏悔和舨仪!可是,她已夭折,如同一件艺术品一样被毁坏了。大家知道吗?《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
《茶花女》的读后感篇3
正好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后,我第一次读完了小仲马的《茶花女》,小说和现实生活中的差距,很自然地让我去思索女性地位在最近百余年中的变迁。
?茶花女》写于1848年,讲的是一位名叫玛格丽特的穷苦姑娘为生计所迫不幸沦为妓女,在几位公爵、伯爵的“养护”下,过上了纵情声色、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虽然衣食住行尽显奢华,但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直到有一天遇上了深爱她的富家子弟阿尔芒,从此坠入爱河。在追求真爱中,玛格丽特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试图挣脱身上的枷锁,但当时社会的虚荣、伪善、冷漠和残酷最终无情地扼杀了她的善良、纯真、热情和无私,茶花女在贫病交加中溘然离世。
小说的背景是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马克思曾说:“七月王朝不过是剥削法国国民财富的股份公司”,金融寡头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宰,他们利用手中的金钱和权力,过着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女人成了贵族手中的玩物,可以随意“共享”和“转让”,女性实际上是廉价的附属品,其社会地位无从谈起,玛格丽特正是万千个“她们”中的典型。
小说第二十部分,阿尔芒的父亲试着劝导他儿子离开玛格丽特,其中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你有一个情妇,这非常好,你像一个高尚的男人那样养着一个妓女,这也好得很。”可见,当时包养情妇已然是一种潮流,而且还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不少有钱人以包养年轻貌美的名媛为荣,为其支付巨额的日常开销,但这并非出于真爱,而是试图借着情人的无限风光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虚荣心。一旦她容颜逝去或有新的更出色的替代品,她就像过期废品一样被扔到一边,任其自生自灭。
不仅如此,玛格丽特身边还有像布吕丹丝这样的寄生虫,她们没有原则,不讲情义,唯有见钱眼开,即使给别人帮最小的忙,也无不要求对方付出双倍的代价。但仔细想想,布吕丹丝之流又何尝不是社会悲剧的受害者呢,她们巧于心机、善于钻营,为的是在冷血的社会中赢得一口喘息的机会。还有女仆娜宁,就像一个不带镣铐的奴隶,没有尊严、没有自由,一天24小时随时要做好为主人服务的准备,性情多变的主子只需拉一下铃铛,仆人就得来到跟前听候吩咐。
玛格丽特弥留之际,已失去了被人包养的价值。受人指使的小治安官,开始查封财产;各类债主闻讯赶来,忙不迭地物色居室内值钱的物品。无情的社会把玛格丽特打入了冷宫,更致命的是她深爱着的阿尔芒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选择了离开,这个胆小多疑、虚荣伪善的浪荡公子在毁灭真爱的同时,又向其她无辜的女子们伸出了罪恶之手。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茶花女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1910年8月,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确立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一百年来,世界各国女性为实现自由平等不懈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各国议会联盟最新发表的报告显示,全世界各国议会中,女议员的比例已达18.8%,有44国家议会的女议员比例超过30%,其中厄瓜多尔国民代表大会中有38名女代表,占总数的30.6%。印度还颁布了《女性保留法案》,规定在人民院中为女性预留三分之一的席位,以实现男女平等。
不说远的,当今世界舞台上,正活跃着无数伟大的优秀女性。从发达国家到第三世界国家,从政治经济领域到环保事业,都有着她们干练而温柔的身影。叱咤政坛的默克尔、阿罗约、巴切莱特,称雄商界的百事公司董事长卢英德、雅虎总裁卡罗尔·巴茨,红遍世界的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佩内洛佩·克鲁兹、妮可·基德曼,荣膺2009年诺贝尔奖的5位女科学家,还有女航天员、女校长、女船长、女军官、女部长等,这些恐怕是玛格丽特们在她们的年代里无法想象的。
再看我们中国,女性能顶半边天不仅是一句口号,而且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m.lz13.cn)以建国初期为参照,女性就业人员从60万到现在的8000多万;女人大代表占代表总数从当初的12%上升至目前的21.33%;妇女平均寿命从不到38岁增加至现在的75.25岁。在外交部,女性公务员占三分之一以上,前不久还认任命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位女外长,成为我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亮点。
然而,我们在欣赏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不足。
在全球范围内,女性参政的比例仍徘徊在低位,离联合国提出的女议员占30%的目标尚有差距;女性就业人数仅为男性劳动者的70%,大部分妇女处于贫困状态;孕产妇死亡率偏高,每年约有50万女性死于分娩。性别歧视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阻力较大,不能完全实现自身价值,男女平等的彻底实现尚需时日。
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仍普遍存在,特别在农村地区,受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这一思想更为根深蒂固。此外,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控制人口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间接地导致了性别失衡加剧的社会现象,有调查显示,我国新生儿男女比例已达117比100,这一数据令人堪忧。
在参政议政方面,女性的人数比例有一定提升,但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边缘部门多主干线少的问题仍旧突出。就业方面,女性的“比较弱势”明显,不少单位甚至公开表示只招男性,即使在同一单位,男性得到提职加薪的机会也更大。女性要承担生儿育女、照顾家庭等责任,进一步影响了她们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会事务。
女性地位的提升,这是一个历史和社会的过程,需要女权主义者的不屑努力,更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首先应从立法角度入手,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女性权益。第二要呼吁人们转变观念,从思想上实现男女平等。第三要更多地关爱、保护女性,鼓励其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当然,途径还有很多,关键是要落实到位。
可喜的是我们正在看到有益的变化,社会多元化的趋势在逐渐深入,为女性地位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前几年出现的“超女”热潮,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解。即便是略有讽刺意味的“芙蓉姐姐”、丑女贝蒂、苏珊大妈等,也向大家展示了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一面,值得人们尊敬。女性们大多天生思想细腻,考虑问题缜密,温柔中不乏果敢,刚毅中带有温情,成为社会和谐与进步中坚力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在遐想,如果玛格丽特活在当世,相信这位温柔靓丽的女子会像绽放的茶花那样幸福快乐地生活,或许还能走上好莱坞的红地毯,像桑德拉·布洛克一样捧起奥斯卡金像奖呢。
《茶花女》的读后感篇4
自古以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每一个人都盼望领有一份纯洁的爱情,可是在残暴的道德观点和虚假的残害之下,那一段高贵纯洁的爱情却幻灭了,那段爱情就是出自《茶花女》这本书中。书中讲述的是,一个漂亮仁慈的烟花女子,玛格丽特与诞生名门的男子阿芒彼此相爱,可终极却阴阳永隔,天各一方的悲剧故事。
首先当我看到玛格丽特找借口推脱他们的约会,阿芒以为她诈骗了他,于是写一封断交信给她,我真为玛格丽特肉痛,阿芒怎么就不清楚她的处境呢?她的也是身不禁己的啊!我多想跳出来对阿芒狠狠地说:你这个大傻—瓜,你们如斯胡爱,却又伤害彼此,为什么这样做呢?我暗暗想,也许这就是嫉妒与虚荣心在捣乱吧!
可接着又读到阿芒跟玛格丽特一起去乡间过圆满的田园生活时,我也和他们一起开端向往着将来美妙,要是两人能这样快活生涯在一起该多好啊!可是我明白假如这样的话这本书就不会有了,我料想着后来又会产生什么变故呢?是缺钱用,仍是那老公爵不许他们在一起……
可等我看完全书之后,才晓得是后来的变故让他们永别了,梦幻序列号领取中心。玛格丽特被阿芒所谓的正派父亲逼得与他断绝交往,可不明本相的阿芒却认为她变心了,一直找人耻辱她,我真不明确为什么不告知他真相呢?不是深爱对方吗?为何还要分开他,使两人苦楚呢?而阿芒也是那样激动,嫉妒象魔鬼深深地损害了她。唉,真是应证了“爱之深,恨之切”这句话,心里明明爱着却又恨得那么深。世上纯粹的恋情岂非终局都这么令人痛心吗?为什么两人诚挚的爱情却得人们的祝愿,由于他们身份的差异,我找到了谜底。唉,凡人都说什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我看来有情人未必能够终成眷属,这两个可怜的人儿不就是再好不外的例子吗?
读完整书,文章感情的吐露中感动了我的心弦,这是值得确定的。然而有一点我不满足,可这本书是小仲马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描写心理运动上只有男主人公(我)的心理,可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却涓滴不领会到,包含旁人也没有描述,而在海内大多数书籍中,是不一样的,它们将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态都写得很到位,那样看起来更有畅快淋漓之感。我想这兴许中西文明的差别吧!
?茶花女》让我看到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看到了这两个可怜的人儿,看到了人间间的真情真爱。让我不得有对“书”这个字眼肃然起敬,一个个灵动的方块字,真的是给我多种感触。
《茶花女》的读后感篇5
在黑暗潮湿的沼泽中仍然追求神圣无比的生命以及爱情,玛格丽特便是如此。我们无法批判她的对与错,即便是错她也承受了无法与爱人长久的惩罚。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她在恶劣的环境下毅然追求的态度,还有她为爱人所放弃的尊严乃至生命。
在红灯绿酒的巴黎,玛格丽特生活所迫,开始了卖笑生活。之后患上肺病而做了某伯爵的干女儿。在一次客人来访时与阿尔芒邂逅,经过后来的交往便因为阿尔芒真挚的爱情而放弃了巴黎的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
阿尔芒在玛格丽特醉生梦死的时候拯救了她,玛格丽特满足了阿尔芒情感上的欲望。如果事情就此了结,最好不过。而命运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一帆风顺。阿尔芒的父亲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恨而死。玛格丽特是悲哀的,她的爱情不被肯定,她的好心不被理解。玛格丽特,你是否后悔?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我是讨厌阿尔芒的,因为他连对爱人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因为他对玛格丽特的爱仅限于得不到便伤害,他太自私。
爱情是神圣的不可触及的,尽管对爱情向往却深知我还小我什么都不懂,可是对于背叛却厌恶至极,所以惧怕伤害不去涉足。玛格丽特是心目中爱情的象征,因为爱所以放弃,哪怕结果遍体鳞伤。对于阿尔芒,他至少让我知道,信任是爱情的基石。我无法为谁改变命运,只好为玛格丽特,为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悲惨恋情表示同情。
那朵茶花般的女子,在黑暗深处,散发幽香。
《茶花女》的读后感篇6
浮躁、喧嚣的世风刺痛了我的灵魂,心头不禁一酸,泪下,悲叹十九世纪社会里的残酷。
天堂是污猥的,它被富人玷污了;地狱乃圣净的,它被穷人净化了。身处仿如伸手不见五指的地带,像女主人公玛格丽特般无奈,习惯于挥霍无度的生活,不断寻欢作乐麻痹自己。在那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没有人性可言,只有金钱万能。整个社会都变成了虚伪、冷酷、无情的基地。以至于一部分人的灾难往往会成为富人的风景,现实往往就这样残酷。
不是浮萍,为什么漂泊;不是雨滴,为什么堕落;不是飞鸟,为什么无依无靠;不是沙漠,为什么孤独寂寞。在那黑暗的社会里,穷人只会挣扎着生存,不得已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虚伪的'寻欢作乐,内心却空虚无助,但玛格丽特鲜活的灵魂却一直追求着一方宁静,一直追求着一份纯洁的爱情。正如她那忧郁的双眸的背后,一直憧憬着温暖的阳光,于霜林深处,看见了红红的二月春花;正如她那徘徊的步伐,一直期待着那双拥抱她的手,与她双双共游。
男主人公阿尔芒的出现给予了玛格丽特的尊重与爱。爱的光芒四溢,使他们沉浸于乡村的浪漫时光。也许他们的小情调,在一种宏大的叙事中,显得过于单薄和轻飘了,但他们还是愿意听凭内心的呼唤,就这样一直相偎相依地走下去。虽然,每个人都无权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却有权选择自己心灵存在的方式。奇妙的心灵音乐——爱,令玛格丽特尝试着摆脱心灵的枷锁,可是世人的偏见、冷嘲热讽却造成了玛格丽特往后的悲剧。现实,往往就是残酷的,你若要获得自由的翅膀,唯一的一个方法——改变社会里的不公平!
相信,社会里的疤痕,只会留下记忆里的倒影,倒影。
《茶花女》的读后感篇7
过分的善良,不必要的怯弱和自以为割舍不了的过去。注定了玛格丽特悲剧性结局。她说,"我既然不能活得比别人长久,那么就要让自己活得更快活些。"可惜,上帝连这个愿望也因她的善良而惩罚了她。阿尔芒呢?爱得愈深,伤得愈深,恨得也越切,在他所挚爱的人垂危之前,还不明真相地投放足以使她致命的如毒药般的讽刺与污辱。连玛格丽特带着重病"面色苍白,泪水涟涟"最后一次与他见面,为了不使他们父子反目或感情受到一丝伤害,又不得不缄默其口。,一夜温存,他竟然"甚至在(我)的亢奋中,还问自己是否马上把她杀死,以便她永远不能再属于别人"。过后,还"拿出一张五百法郎的钞票并写了下面这些话,派人一起送给她:今天早上您急匆匆地走了,我忘了付钱给您。对玛格丽特是多大的讽刺。
从辉煌的开始到暗晦的结束,倒宁愿从未有过辉煌,这晦暗也就习以为常,不足为怪了。可是偏偏,在玛格丽特已熟悉了四轮马车、开司米披肩、钻石、狂欢、暴饮时,阿尔芒用爱情这根绳索救起了她,同样,又在她舍弃了马车、披肩、钻石、狂欢、暴饮之后又拿溃决的理智和失控的感情将她打入了巴黎的夜空。这样,更使得玛格丽特在富丽堂皇的贫穷中受着精神与身体双重的折磨而死去的死更揪动人心。
作者小仲马说当一个妓女萌发爱情的时候,这爱情起初像是一种宽恕,到最后却成为对她的一种惩罚,因为理想的生活是需要物质的,最纯洁的决定也被一些可笑的绳索拴住。这一切似乎都变成了冥冥的人生陷阱,就等着他们父子把可怜的玛格丽特引入其中,纵使阿尔芒也付出了纯真的爱情,可他不是用心去爱,而是用情去爱,爱得深沉,爱得真挚,但却注定了爱不出结果。
都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这等悲剧之泪早已汇成了爱情之海。玛格丽特·戈蒂耶死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无情的城市,就像所有美丽善良的人倍受煎熬、贫病交加一样令人怜惜。而更甚的是她心中的爱至死不渝,这对"精神与肉体均被摧残"的妓女来说,像是荷花出自污泥。可笑的是,出得不是时候,开得不是地方,注定了悲剧一场……
《茶花女》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