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写读后感对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读后感是我们看完书之后必须要写的文章,28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东京塔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东京塔的读后感篇1
“人生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打转,旋转着、重复着。
就这样被拖拽着,被叩击着。我们燃烧殆尽。
生命狼狈不堪。"
我所在的城市到夏天了,天气很闷热,我正度过我的大学时代,坐在蒸笼般的教室里敲打键盘,每一天都不出意外地雷同。
在《东京塔》这本书中,雅也的大学时代平平淡淡地过去了,曾经想过辍学,在妈妈的劝说下最终还是勉勉强强地拿到了毕业证书。没有学到什么,只是用五年的时光体验了一个城市的人情冷暖,依旧过得浑浑噩噩,仿佛五年里只有母亲的容颜在衰老。我自认为没有雅也那么浑噩,但内心失望与孤独,并不亚于他。我很努力地做着挣扎,为了缥缈不定的所谓的“未来”,但我的内心深处又始终带着怀疑。
我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大学,这是我从小到大离家最远的距离,我带着可笑的狂妄与偏执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决定离开熟悉的环境,去一个自由的天地,放肆地挥洒青春热血。我就这样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 而她所期待的成长,在长时间的挣扎之后,我想,我似乎给不了她。
生命,狼狈不堪。
尤其当你的内心越觉得狼狈不堪时,面对在乎的人你越要强颜欢笑时,尤其在你越狼狈不堪时,没有人可以交流,整个学校充盈着一种虚假而冷漠的向上氛围时,那份孤独感,每一天,尾随着你走过深夜回寝室的路,在漆黑死寂的只有室友们的呼吸声的封闭空间内,与你相对无言。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个敏感又隐忍的人,只有在父母的面前,我才会完全卸下防备,高中去县城住校读书,我第一次感觉到格格不入,也开始学会和不喜欢的人相处,开始学会报喜不报忧。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大抵是在这时走向悲哀的吧。你需要亲密的人的帮助,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你明白应该学会自己去面对,又强烈地渴望回到避风港湾,永远不遇风浪,我很懦弱,却又很自大。
到如今,在和老家隔着两千多公里的陌生城市,我依旧懦弱,但更擅于伪装,眼泪从没在别人面前掉过一滴,也早已习惯跟父母视频时表现得开阔豁达,充满希望。看着视频里的母亲,她也在笑着,但我知道她并不开心。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对父母的感觉真的和雅也很像。母亲就是一个和荣子一样温柔而坚强的女性,她会晕车,不太会玩手机,不懂得欣赏音乐文学,爱看些烂俗的电视剧,因为善良所以人缘很好,一辈子没去过几个地方,最远的就是高考之后送我到这个城市来读书,每天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平时就爱养些花草。爸爸就不一样了,他有更体面的工作,更高的文化水平,不屑于女人们的琐碎事,脾气比较大,情绪激动会高嗓门,每天看新闻,喜欢旅行,热爱自然,偶尔也会写些风雅的句子,每年工作之余都会抽时间去爬山,我很喜欢他谈起旅行和摄影时一脸神往的样子,佩服他这个年纪依然可以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样说走就走,愿意坐火车穷游,不管吃穿住,只要身处自然美景中即可。在我的印象中,我们一家三人出游的场景很少。永远只有两个人,要么是跟爸爸在外面旅游、看网球比赛,要么是跟妈妈去超市买生活用品、抱怨自己又吃胖了、胃又不舒服了......我从小明白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所有的人都夸我乖巧懂事。妈妈也是,温柔懂事。
慢慢的,觉得用“懂事”去形容一个人太残忍了。
没有谁有必要去懂事。懂事,是变了相的无可奈何、委屈求全。
和雅也一样,我一直觉得,爸爸活得很开阔,妈妈活得很狭窄,但我始终更爱妈妈,因为她把属于她人生中的开阔都分给了我。一个一味付出从来不曾索取的人,发现她能给出的有用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内心会荒芜成什么样呢?
或许这就是视频中母亲微笑的脸庞带给我的感受——像深秋的牧场,开始荒芜
随着自己越长越大,我也变得更包容,有些事情懒得去争论,有些东西懒得去争取。越发觉得自己平庸,也越发觉得平庸不是什么让人嗤之以鼻的大事。我虽然不懂得专业上应该怎么继续学,不懂得未来在哪里,不懂得这些明明暗暗的社会规则来自哪里,但是也学会了适应这些规则和当下的迷茫。迷茫和孤独就像我的影子,陪伴着我,成为一个合格的平庸的人。
这是我的选择,我会努力走完。而我所经历的也是我的父母曾经经历的,他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多不容易啊,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是值得尊敬和爱的,只是妈妈,更让我心疼。
东京塔的读后感篇2
"小雅,长久以来承蒙照顾,东京的生活令人感到十分高兴。妈妈虽然婚姻失败,可是却有一个善良的儿子,可以渡过幸福的晚年。你小时候是个爱哭鬼,身体又很虚弱,我向神祈祷的时候,首先就是祈祷你能够健康,然后是希望你能成长一个率直的人。长大后还是健康最重要,然后是生意兴隆。最近比较贪心,祈祷了你和她两个人的交通安全。她真的是个好女孩,妈妈,妈妈,叫我叫得很甜,我听得非常开心。妈妈总算可以拉开幸福的帷幕,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再见,小雅。"
上面这段是电影最后一部分主人公整理母亲的遗物时,箱子里的一封信。看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潸然泪下了。其实看到主人公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的时候眼睛也酸了,看到母亲跟剩下的那只兔子说话的时候也忍不住了。
看的时候也不由地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看到主人公上了大学不停地问母亲要钱,我倒是想起了我弟弟,不知道他现在自己挣得够不够自己花了,我这个哥哥也不怎么称职。好象我一直还是很乖很听话的,不过毕业前后也跟家里要了些钱,好在在苏州上班那时候也给家里寄了一些。
可能很多人也会像片中的主人公那样对父母说过,以后毕业了挣了大钱,带你们满世界游玩。好象我也说过,这么憧憬的时候,父母就会说,以后就指望你了。只可惜片中最后主人公是带着母亲的牌位和分了手的女友上东京塔的。
说到女友,想起前一阵父亲打电话还问到了,说还没谈一个啊,我说找谁谈呢。
我们兄弟俩都不太争气。之前父亲跟我说过,说他像我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有我了,他退伍回来结婚都算比较晚了。在这一点上,我比不上他了。
最近放假也没回家,不知道爷爷的身体怎么样了。
希望毕业时能找个好工作,早点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东京塔的读后感篇3
一本令人忍不住落泪的书,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最后母亲的去世最让人难忘,对我们现在这种被娇惯的孩子,体会到什么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在.
或许我们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母亲在身边的日子,我们习惯了一切,习惯被照顾,习惯被关爱,但有一天,母亲离我们而去世时,我们的心会不会坠落谷底,满溢关爱的心会不会充满悲伤...
书里的男孩与母亲十分亲近,却始终与父亲有一定的距离,因为我也是这样,与父亲是始终留有一定距离就先每个男孩成长一样,文中的主角也经历了从童年到中年的时期,他跟着母亲的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母亲为他耗尽心力。这个男孩的成长几乎是所有男孩的缩影,这个母亲也是所有母亲的缩影。书的扉页上写着,“可以把这本书给妈妈看,但不要给爸爸看”
一部平铺直叙的成长史,我和妈妈,偶尔还有爸爸,一本朴实的语言,但就是这一本朴实却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了你的心。在书里,除了童年时的关爱,长大后,穷困潦倒时,妈妈一直是提供给“我”生活费,妈妈就像一个太阳,毫无怨言,永远付出,永远向你伸出那双手,妈妈是坚强的,以为他撑起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而当她在疾病而痛苦时,我却什么也不能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妈妈。
即使是恐怖小说里所描写的那些结局,也从未让我有过真正的长时间的恐惧,而这本书的结局让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到了,母亲离我而去的那一天,我该怎么办呢?
东京塔的读后感篇4
其实我也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书是昨天在去杭州的动车上看完的,读完还是感触颇多,甚至一度在读到母亲死后,父亲掩面哭泣的时候有种落泪的冲动,还是被我硬生生地憋了回去,不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就要丢脸了。
我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立即捧起了《别相信任何人》,然后被直接抽到了另外一个故事了,难以抽身。
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别相信任何人》会让我停不下来,想要一口气读完,而《东京塔》不会,她常常会让我慢下来,学会思考,想想周遭。母亲的爱的确让人为之动容,但也分明可以看出这个“母亲”没有很多小说中母亲的那种“神圣的光环”,她在无条件为孩子付出的时候,她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喜好。她会在儿子生病的时候从老家敢来东京,在照顾他的时候,她也会和别人玩起喜欢的牌;会在和丈夫分居之后,与其他异性交往,会支开自己的儿子,把他仍在游乐场中。母亲是伟大的,但不是没有自我的,我喜欢作者笔下真实的母亲,不虚伪,不造作。我也喜欢那个父亲,我相信他和分居的母亲之间是有爱的,至少是有感情的,不然不会在每次母亲生病的时候从小仓赶来,不会在母亲死后动容地哭泣,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维系之间的肯定的情感的纽带。
这是一本很温情的书,会让人心平气和下来,看看别人的生活,再看看自己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平凡中不平反着。
东京塔的读后感篇5
从作者幼时的'回忆开始,点点滴滴。
我们都会对妈妈做同样的事情,虽然内心很爱她,但仍然不住地嫌她罗嗦,讨厌被管东管西。有时候在想,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是因为跟妈妈太过熟,知道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做错了什么,都会对我们敞开家门原谅我们的人,妈妈一直是那个无条件为子女奉献的人。
我欠了妈妈多少?不知道,也不知如何去计算。妈妈为我们奉献了多少,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去衡量。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也无法报答,我有一种负罪感。对于我曾经犯过的错,既觉得愧疚,也觉得无奈。有些错误我想要弥补,但事实是我肯能将,永远也不具备那样的能力。永远。于是我越来越不安。我想要让妈妈快乐,但我不敢因为自己的某些自私的原因让她再做出让步与牺牲。因为,妈妈总微笑着为你收拾着你混乱的世界。
世上有很多种思念,但是没有哪种思念比得上父母对子女的思念那么强烈、那么执著。
也许在自己努力追寻的时候还体会不到,只有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才会明白父母的爱。只有自己为人父母了,才会知道过去父母是多么地疼爱自己,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自己也会这么做。或许这个时候人真的会获得某种可靠、真实的东西。
东京塔的读后感篇6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半信半疑的借了《东京塔》这本日本文学,还和朋友打赌看后是否会流泪,事实证明我还是很坚强的,只是心情真的很沉重。我为书中构筑的强烈的母子亲情所感动,在不顺利的家庭关系日益增多的今天,这种执著于亲情关系的凄美令人垂泪。
?东京塔》以淡雅而又真实感人的笔触,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追忆。书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位母亲写的一篇日志,日志中说到:“所谓的母亲,是没有欲求的;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会多么富有,都不重要;心底深深希望的是,他每天都能健康、快乐,就算有在昂贵的礼物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地善良、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所谓的母亲,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世界上最珍贵的情莫过于亲情。
父母、子女,一代一代的延续,而父母对子女却从来只有无怨无悔的付出,从未想过回报。而无知的我们却想当然的接受,从未想过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读完之后更加坚定了自考的想法,我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早点挣钱孝顺父母以及亲人。
东京塔的读后感篇7
这是一本把无聊写成了泪水的书,它集结了所有生活的细节和琐碎,在中川雅也先生令人惊叹的文笔和记忆力之下,呈现出了一代日本人的成长史,这样的生活,诸多的人生选择,社会的不公平,地球上不同级别地区间人际关系的可能性也都被记载下来。这个是先生对自己成长和日本社会发展的记录,也有可能是对我们明天的描写。
读这本书的时候好几次都忍不住流泪了,我本来就是爱哭鬼,况且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能够好好哭的机会不应该被浪费。第一次爆发泪点是在中川离开家庭前往高中的路上。
那是和现在一样,樱花纷纷飘落的季节,如雪一般的樱花落满了无人的车站。母亲到车站来为中川送别,告诉他要注意照顾自己的身体,包里面放着她做的饭团,以及别忘了到那边要给家里打电话。之后就是所有车站送别的画面,列车会缓慢地行驶,速度越来越快,背后的人影也渐渐小到消失不见。坐在车上的中川拿出了母亲给他到餐盒,里面有四个卷着海苔的饭团,有糖炒鸡块,煎鸡蛋,以及早上才从米糠中取出的腌黄瓜。餐盒下面还有一个写着他名字的信封,除了信纸,还有一张皱巴巴的一万元钞票。对于这种将简单事物一一列出的描写是很容易打动我的,我和坐在车上吃着饭团的中川一样,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如果要说巧,其实也算不上是巧,就我这一代人而言,为了学业15岁离家的孩子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还离开所在的省,到别的省求学。感动我的很难说是将自己与作者联系了起来,在我看来,感动自己的是那份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此无私,如此简单。
中川说,人生像陀螺一样,被拖拽着,被叩击着,重复着。生命狼狈不堪。这样的说法和前段时间《我是歌手》里李健唱《陀螺》的心境是如此的相同。如果说,为什么当初一定要离开,可能是因为我们怀揣着梦想,欲望,想要离开什么都给不了的家乡。现在我的年龄还没到,但或许,到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外面的世界什么都没有给予我们,最终会给我们拥抱的还是家乡和家人。城市给人的很多,从未见过的人,从未见过的物,从未听过的声音,从未闻过的味道,从未感觉过到自卑。精彩吗?我认为是精彩的,如果不是这样,当我们一无所获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失落了。
中川先生有一个热情好客,做得一手好菜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我也有一个,而且菜做得更好。中川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家,他的家人都为他感到高兴和骄傲,他母亲更是如此,便做了一大堆他爱吃的东西。中川想吃饭团,母亲就做来一大木桶,有鸡肉的、紫菜的、干紫菜的、抹紫苏的,还有米糠里腌制的蔓菁和黄瓜一类,以及猪肉酱汤。当时看的时候,心里难免觉得不就是一堆饭团么?如果要比做菜,生在《中华小当家》里男主角的母亲所在地的四川,我的母亲精通所有淡水鱼的川味做法,麻婆豆腐、干煸肉丝更是不在话下,检验一个四川媳妇的四川泡菜坛更是好多个,每一个坛子都有不一样的味道和特色,连卤料都是母亲在民国时开过饭店的外婆留下来的。因此,对于我的母亲,对于母亲的菜之味,更是怀念。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不读这本书,很可能我不会抽出这么长的时间来回味这些年母亲但菜肴吧。
今日的中国刚好开始进入经济放缓的年代,那些飞速发展的神话将渐渐远离。可能10后的小孩子他们就刚好和中川先生看到的世界比较类似,有些行业已经到不能撑下去的程度,许多人面临着失业,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很丰富,但是令人联想到希望到东西却在减少。
但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成长路上都将走出去,在外面探视着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在霓虹灯下徘徊、彷徨。
东京塔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